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寄生虫学论文--医学蠕虫学论文

疟原虫与HIV的相互作用和关系--Ⅰ.疟疾疗法治疗HIV感染的Ⅰ期研究 Ⅱ.HIV/AIDS患者感染血源间日疟的临床反应、T细胞亚群和CD_4细胞凋亡改变

中文摘要第1-10页
英文摘要第10-14页
Ⅰ.疟疾疗法治疗HIV感染的Ⅰ期研究第14-39页
 前言第14-17页
 材料与方法第17-26页
  一、病例选择第17页
  二、疟疾的诱发和中止第17页
  三、免疫学和病毒学指标测定第17-26页
   (一) 实验1:CD4淋巴细胞水平测定第17-19页
   (二) 实验2:Neopterin(NPT)水平测定第19-20页
   (三) 实验3:β-2-微球蛋白(B2M)水平测定第20-21页
   (四) 实验4: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2(sTNF-RII)水平测定第21-22页
   (五) 实验5: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测定第22-23页
   (六) 实验6:HIV P24抗原水平测定第23-26页
 结果第26-28页
  一、免疫学指标第26页
  二、HIV病毒含量第26页
  三、临床指标第26-28页
 讨论第28-31页
 结论第31-32页
 附表和附图(Ⅰ)第32-39页
  表1.HIV患者CD4细胞计数(动态)第32-33页
  图1.病例1-2疟疾疗法前后NPT动态第33页
  图2.病例3-8疟疾疗法前后NPT动态第33-34页
  图3.病例1-2疟疾疗法前后B2M动态第34页
  图4.病例3-8疟疾疗法前后B2M动态第34-35页
  图5.病例1-2疟疾疗法前后sTNF-RII动态第35页
  图6.病例3-8疟疾疗法前后sTNF-RII动态第35-36页
  图7.HIV患者疟疾疗法后IL-2变化第36页
  图8.病例2和7疟疾疗法前后P24抗原动态第36-37页
  图9.HIV类病毒感染阻止脑型疟疾发生的可能机理第37-38页
  图10.疟原虫感染影响HIV类病毒感染的可能机理第38页
  图11.两类病原体对TH1/TH2型反应平衡的作用第38-39页
Ⅱ.HIV/AIDS患者感染血源间日疟的临床反应、T细胞亚群和CD4细胞凋亡改变第39-52页
 前言第39-41页
 材料与方法第41-45页
  一、病例选择第41页
  二、疟疾的诱发和中止第41-42页
  三、T细胞亚群和CD4细胞凋亡实验第42-45页
   (一) 实验7-8:CD4/CD25阳性细胞水平测定第42-43页
   (二) 实验9-10:CD8/HLA-DR阳性细胞水平测定第43页
   (三) 实验11:CD4细胞凋亡实验第43-45页
 结果第45-47页
  一、临床反应(包括毒性反应)第45页
  二、T细胞亚群动态和CD4细胞凋亡动态第45-47页
   (一) CD4细胞动态第46页
   (二) CD25细胞动态第46页
   (三) CD8细胞动态第46页
   (四) HLA-DR细胞动态第46页
   (五) CD4细胞凋亡动态第46-47页
 讨论第47-49页
 结论第49-50页
 附表(Ⅱ)第50-52页
  表2.HIV/AIDS患者感染血源间日疟前后CD4细胞动态第50页
  表3.HIV/AIDS患者感染血源间日疟前后CD25细胞动态第50页
  表4.HIV/AIDS患者感染血源间日疟前后CD8细胞动态第50-51页
  表5.HIV/AIDS患者感染血源间日疟前后HLA-DR细胞动态第51页
  表6.HIV/AIDS患者感染血源间日疟前后CD4细胞凋亡动态第51-52页
小结第52-54页
参考文献第54-59页
致谢第59-60页
综述:艾滋病研究的某些进展第60-78页
 一、HIV基因组和病毒结构第60-62页
 二、Nef和CD4细胞下调第62-64页
 三、HIV感染动力学第64-65页
 四、HIV表型和共受体第65-68页
 五、HIV感染和细胞因子第68-70页
 六、HIV感染进程和疗效评价标准第70-71页
 七、小结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8页
评述:疟疾与肿瘤的关系第78-86页
 一、流行病学资料研究第78-79页
 二、临床实例研究第79-80页
 三、实验室研究及两者相互作用机制的探讨第80-81页
 四、疟疾与肿瘤关系研究的方向和展望第81-83页
 参考文献第83-86页
缩写符号第86-87页
HIV/AIDS抗病毒药物疗法和IL-2疗法简介图表第87-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肠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靶细胞过程中的跨膜信息传递
下一篇:去带盲升结肠可控膀胱术的实验及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