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中国古代科技与人文结合的典范:当代美学视野中的张衡

中文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4页
导论第14-44页
 第一节 张衡研究现状综述第15-24页
  一 国内研究状况第15-22页
  二 国外研究状况第22-23页
  三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第23-24页
 第二节 本文研究的主要概念和问题界说第24-38页
  一 当代美学视野释义第24-26页
  二 当代美学视野中的科技与人文关系问题第26-38页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方法第38-42页
  一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38-40页
  二 研究方法第40-42页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点及逻辑框架第42-44页
  一 创新点第42页
  二 逻辑框架第42-44页
第一章 张衡科技活动中的人文内涵和审美追求第44-82页
 第一节 张衡的科技思想及仪器制造第44-70页
  一 张衡的科技思想第45-62页
  二 张衡的仪器制造第62-70页
 第二节 张衡科技思想和仪器制造的人文内涵和审美追求第70-79页
  一 科技思想及仪器制造的人文内涵第70-73页
  二 科技思想及仪器制造的审美追求第73-79页
 第三节 张衡科技论文中的科学性和文学性的统一第79-82页
第二章 张衡文艺活动中的科技内容和科技精神第82-124页
 第一节 张衡的美学思想和文艺创作第82-116页
  一 张衡的美学思想第83-93页
  二 张衡的文艺创作第93-111页
  三 张衡文艺作品的美学特色第111-116页
 第二节 科技内容对张衡文艺创作的丰富第116-118页
  一 天文学内容对文艺创作的丰富第116-117页
  二 地理学内容对文艺创作的丰富第117-118页
 第三节 科技精神对张衡文艺活动的影响第118-124页
  一 科学求实精神对张衡美学思想和文艺创作的影响第119-121页
  二 科学创新精神对张衡美学思想和文艺创作的影响第121-124页
第三章 张衡成就的历史地位第124-136页
 第一节 张衡成就卓越的原因第124-126页
  一 东汉社会发展状况第124-125页
  二 张衡的素质和努力第125-126页
 第二节 张衡成就对后世的影响第126-134页
  一 科技成就对后世的影响第126-129页
  二 文艺成就对后世的影响第129-134页
 第三节 张衡成就的时代局限性第134-136页
第四章 张衡研究的当代意义第136-163页
 第一节 科技与人文的关系第136-155页
  一 对科技与人文疏离的反思第137-146页
  二 科技与人文的关系第146-150页
  三 科技与人文融合统一的意义第150-155页
 第二节 张衡研究对推进实现科技与人文融合统一的启示第155-163页
  一 实施素质教育,重视人文教育第156-159页
  二 实施科学发展,建构创新体制第159-163页
结语第163-165页
参考文献第165-176页
致谢第176-17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78页

论文共1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可注射性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硫酸钙复合材料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电光调制型静态傅里叶光谱仪的研究及其软件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