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4页 |
| ·DHA简介及生理功能 | 第14-18页 |
| ·DHA的结构和性质 | 第14-15页 |
| ·DHA的生理功能 | 第15-18页 |
| ·DHA的应用与市场行情 | 第18-20页 |
| ·DHA的应用 | 第18-19页 |
| ·DHA的市场行情 | 第19-20页 |
| ·DHA的来源 | 第20-23页 |
| ·DHA目前的主要商业来源 | 第20-21页 |
| ·DHA的可替代来源 | 第21-23页 |
| ·微生物中DHA的合成途径 | 第23-26页 |
| ·DHA的FAS合成途径 | 第23-24页 |
| ·DHA的PKS合成路径 | 第24-26页 |
| ·真菌发酵生产 DHA的研究进展 | 第26-33页 |
| ·生产菌株 | 第26-27页 |
| ·真菌发酵生产 DHA | 第27-29页 |
| ·DHA生产菌发酵工艺条件的优化研究 | 第29-33页 |
|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 ·选题意义 | 第33页 |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 第二章 裂殖壶菌破碎、脂质提取条件优化 | 第34-43页 |
| ·实验材料 | 第34-35页 |
| ·菌种 | 第34页 |
| ·实验试剂 | 第34页 |
| ·培养基 | 第34-35页 |
| ·实验设备 | 第35页 |
| ·实验方法 | 第35-38页 |
| ·菌种保藏 | 第35页 |
| ·培养方法 | 第35-36页 |
| ·菌体破胞方法 | 第36页 |
| ·脂肪酸提取方法 | 第36-37页 |
| ·DHA的检测方法 | 第37-3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8-41页 |
| ·裂殖壶菌的脂肪酸组成 | 第38-39页 |
| ·菌体破胞方法的确定 | 第39-40页 |
| ·脂质提取方法的确定 | 第40-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 第三章 裂殖壶菌5L发酵罐间歇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43-55页 |
| ·实验材料 | 第43-44页 |
| ·菌种 | 第43页 |
| ·实验试剂 | 第43页 |
| ·培养基 | 第43-44页 |
| ·实验设备 | 第44页 |
| ·实验方法 | 第44页 |
| ·菌种保藏 | 第44页 |
| ·培养方法 | 第44页 |
| ·分析方法 | 第44-46页 |
| ·葡萄糖浓度的测定 | 第44-45页 |
| ·细胞干重的测定 | 第45页 |
| ·脂肪酸的测定 | 第45页 |
| ·DHA含量的测定 | 第45-4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6-53页 |
| ·5L发酵罐培养裂殖壶菌的生长曲线 | 第46-48页 |
| ·裂殖壶菌的培养条件优化 | 第48-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 第四章 在 5L和30 L发酵罐上裂殖壶菌的高密度流加培养 | 第55-66页 |
| ·实验材料 | 第55-56页 |
| ·菌种 | 第55页 |
| ·实验试剂 | 第55-56页 |
| ·培养基 | 第56页 |
| ·实验设备 | 第56页 |
| ·实验方法 | 第56页 |
| ·菌种保藏 | 第56页 |
| ·培养方法 | 第56页 |
| ·分析方法 | 第56-57页 |
| ·葡萄糖浓度的测定 | 第56页 |
| ·细胞干重的测定 | 第56页 |
| ·脂质量的测定 | 第56页 |
| ·DHA含量的测定 | 第56-5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7-64页 |
| ·恒速流加全培养基 | 第57-58页 |
| ·恒速流加葡萄糖 | 第58-60页 |
| ·变速流加葡萄糖 | 第60-61页 |
| ·三种流加方式的比较 | 第61-62页 |
| ·30 L发酵罐的放大培养 | 第62-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 第五章 裂殖壶菌高密度培养流加方案的进一步优化 | 第66-78页 |
| ·实验材料 | 第66-67页 |
| ·菌种 | 第66页 |
| ·实验试剂 | 第66页 |
| ·培养基 | 第66-67页 |
| ·实验设备 | 第67页 |
| ·实验方法 | 第67页 |
| ·菌种保藏 | 第67页 |
| ·培养方法 | 第67页 |
| ·分析方法 | 第67-68页 |
| ·葡萄糖浓度的测定 | 第67页 |
| ·细胞干重的测定 | 第67页 |
| ·脂质量的测定 | 第67页 |
| ·DHA含量的测定 | 第67-6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8-76页 |
| ·以半合成培养基为基础的流加培养 | 第68-70页 |
| ·以RM培养基为基础进一步优化 FM培养基 | 第70-73页 |
| ·以优化的发酵培养基为基础进一步确定流加培养方案 | 第73-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78-80页 |
| ·结论 | 第78-79页 |
| ·展望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6页 |
| 附录 | 第86-90页 |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