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工业反哺农业的理论依据 | 第11-19页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工农关系的论述 | 第11-13页 |
·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 第11页 |
·工农业的关系及发展趋势 | 第11-13页 |
·发展经济学中工农关系理论的论述 | 第13-16页 |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 | 第13-14页 |
·费景汉—拉尼斯二元经济论 | 第14-15页 |
·乔根森二元结构模型 | 第15页 |
·哈里斯—托达罗模型 | 第15-16页 |
·国内对工业反哺农业理论研究的述评 | 第16-19页 |
·工业反哺农业的内涵 | 第16页 |
·我国是否已进入反哺农业阶段 | 第16-17页 |
·工业反哺农业的实现机制 | 第17-19页 |
第2章 工业反哺农业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 第19-28页 |
·先行工业化国家的成功经验 | 第19-22页 |
·美国工业反哺农业的成功做法 | 第19-21页 |
·日本工业反哺农业的成功经验 | 第21-22页 |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 | 第22-25页 |
·韩国工业反哺农业的成功经验 | 第22-24页 |
·台湾工业反哺农业的成功做法 | 第24-25页 |
·几点启示 | 第25-28页 |
·建立健全工业反哺农业的法律法规体系 | 第25-26页 |
·明确反哺过程中政府、企业、社会的分工 | 第26页 |
·发展规模化农业 | 第26-27页 |
·培育农民自己的合作组织 | 第27-28页 |
第3章 工业反哺农业机制构建的现实基础 | 第28-39页 |
·我国工业反哺农业机制构建的必要性分析 | 第28-34页 |
·农业的历史贡献要求工业必须反哺农业 | 第28-31页 |
·反哺机制不健全是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主要障碍 | 第31-34页 |
·我国工业反哺农业机制构建的可行性分析 | 第34-39页 |
第4章 工业反哺农业实现机制构建的一个框架分析 | 第39-51页 |
·工业汲取农业剩余机制的形成及发展 | 第39-43页 |
·人民公社制度为汲取农业剩余提供重要组织保证 | 第40-41页 |
·政府采购”成为汲取农产品剩余的重要工具手段 | 第41-42页 |
·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二元经济体制为农业剩余汲取提供外部环境制度 | 第42-43页 |
·工业反哺农业机制的内涵及主体选择 | 第43-46页 |
·工业反哺农业的内涵 | 第43页 |
·工业反哺农业机制构建遵循的原则 | 第43-44页 |
·工业反哺农业的主体选择 | 第44-46页 |
·工业反哺农业的实现机制的构建 | 第46-51页 |
·资金投入反哺机制 | 第47-48页 |
·人力资本反哺机制 | 第48页 |
·科技反哺机制 | 第48-49页 |
·农工商一体化反哺机制 | 第49-51页 |
第5章 工业反哺农业运行机制的匹配性政策分析 | 第51-58页 |
·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支撑体系 | 第51-52页 |
·国家对农业的支持由政策为主转向法律为主 | 第51页 |
·构建反哺农业法律法规的构想 | 第51-52页 |
·实施制度创新、消除反哺屏障 | 第52-54页 |
·改革乡镇行政管理体制 | 第52-53页 |
·建立城乡统一户籍制度 | 第53页 |
·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 | 第53-54页 |
·建立统一的福利保障和教育卫生制度 | 第54页 |
·创新农业经营制度、发展规模化农业 | 第54-57页 |
·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 第54-55页 |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育壮大 | 第55-56页 |
·促进农产品行业协会发育壮大 | 第56页 |
·培育农工商产业集群 | 第56-57页 |
·大力发展中小城镇、实现以城带乡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