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序言 | 第12-33页 |
·我国的水污染状况 | 第12-14页 |
·高级氧化技术研究进展 | 第14-24页 |
·深度氧化法 | 第15页 |
·Fenton法 | 第15-16页 |
·电化学氧化法 | 第16页 |
·光化学氧化 | 第16-17页 |
·光化学催化氧化 | 第17-20页 |
·均相光化学催化氧化基本原理 | 第18页 |
·非均相光化学催化氧化基本原理 | 第18-20页 |
·光电协同催化氧化技术 | 第20-24页 |
·光电协同催化发展历程 | 第20-22页 |
·光电极的制备及光电反应系统 | 第22页 |
·光电化学反应器结构和类型 | 第22-23页 |
·光电协同催化过程理论分析 | 第23-24页 |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 | 第24页 |
·本论文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4-25页 |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33页 |
第二章 实验及分析方法 | 第33-42页 |
·试剂及仪器 | 第33-34页 |
·催化剂表征 | 第34-36页 |
·X-射线衍射(Powder X-Ray Diffraction,XRD) | 第34-35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 第35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 | 第35页 |
·比表面积测试(BET Adsorption) | 第35-36页 |
·分析方法 | 第36-39页 |
·紫外一可见吸收光谱(UV-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um) | 第36-37页 |
·降解率的测定 | 第37页 |
·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 | 第37-38页 |
·双氧水浓度的检测 | 第38页 |
·铁离子的检测 | 第38页 |
·亚铁离子的检测 | 第38-39页 |
·储备液的配制 | 第39-41页 |
·模拟废水样品的配制 | 第39页 |
·调节pH值的NaOH溶液和硫酸溶液的配制 | 第39-40页 |
·测定COD时消化液的配制 | 第40页 |
·测定COD时催化剂的配制 | 第40页 |
·测定COD时掩蔽剂的配制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
第三章 阴极电-Fenton法氧化降解有机物的研究 | 第42-61页 |
·实验部分 | 第44-46页 |
·盐桥的制备 | 第44-45页 |
·实验装置 | 第45-46页 |
·Fe@Fe_2O_3/ACF电极的制备 | 第46页 |
·实验方法 | 第46页 |
·测试条件 | 第4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6-59页 |
·样品XRD分析 | 第46-47页 |
·样品SEM分析 | 第47-49页 |
·样品TEM及HRTEM和EDX分析 | 第49-51页 |
·电-Fenton体系中双氧水和铁离子的分析 | 第51-52页 |
·阴极电位对RhB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52-54页 |
·不同的铁源对RhB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54-55页 |
·溶液初始pH对RhB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55-56页 |
·RhB降解过程中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 第56-57页 |
·Fe@Fe_2O_3/ACF电极的稳定性 | 第57-58页 |
·Fe@Fe_2O_3/ACF电极E-Fenton降解RhB的机理分析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1页 |
第四章 可见光响应的光电催化降解RhB的研究 | 第61-83页 |
·实验部分 | 第63-66页 |
·纳米Bi_2WO_6的合成 | 第63页 |
·称重法分析ITO上催化薄膜的负载量 | 第63页 |
·实验装置 | 第63-64页 |
·基体清洗 | 第64-65页 |
·半导体Bi_2WO_6纳米晶薄膜光电极的制备 | 第65页 |
·实验方法与测试条件 | 第65页 |
·电极的EIS阻抗特性测试 | 第65-6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6-78页 |
·称重法分析ITO上薄膜的负载量 | 第66页 |
·纳米Bi_2WO_6/ITO电极的XRD分析 | 第66-68页 |
·纳米Bi_2WO_6ITO电极的SEM分析 | 第68-69页 |
·纳米Bi_2WO_6/ITO电极的BET分析 | 第69页 |
·纳米Bi_2WO_6/ITO电极的UV-Vis分析 | 第69-70页 |
·不同的纳米材料ITO电极的光电催化降解RhB的研究 | 第70-71页 |
·阳极上施加电位对Bi_2WO_6/ITO电极光电催化降解活性的研究 | 第71-72页 |
·阳极池pH值对Bi_2WO_6/ITO电极光电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72-73页 |
·阳极池中电解质对Bi_2WO_6/ITO电极光电催化的影响 | 第73-74页 |
·纳米Bi_2WO_6/ITO电极光电协同性的循环伏安表征 | 第74-75页 |
·纳米Bi_2WO_6/ITO电极光电协同性的阻抗表征 | 第75-77页 |
·纳米Bi_2WO_6/ITO电极的稳定性研究 | 第77-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第五章 "双池双效"降解RhB的研究 | 第83-93页 |
·实验部分 | 第85-87页 |
·实验装置 | 第85-86页 |
·分析方法 | 第86-8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7-91页 |
·单、双池反应器催化降解效果的比较 | 第87页 |
·电极上施加的电位在单、双池对罗丹明B溶液降解的影响 | 第87-89页 |
·初始溶液的pH对单、双池反应效果的影响 | 第89-90页 |
·单、双池在罗丹明B降解过程中的电流效率 | 第90-91页 |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3-96页 |
·结论 | 第93-94页 |
·今后工作展望 | 第94-96页 |
附录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情况及参加的学术活动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