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5-38页 |
·引言 | 第15页 |
·土壤重金属形态 | 第15-18页 |
·土壤重金属化学形态 | 第16-17页 |
·土壤重金属分子形态 | 第17-18页 |
·土壤硫循环在重金属形态转化中的作用 | 第18-22页 |
·土壤硫来源及形态分类 | 第18-20页 |
·水稻田中的硫循环 | 第20-21页 |
·金属硫化物的形成和氧化 | 第21-22页 |
·土壤中硫相关功能微生物 | 第22-29页 |
·硫氧化还原菌分类 | 第22页 |
·硫氧化还原菌的环境行为 | 第22-23页 |
·硫酸盐还原菌耐氧机制 | 第23-25页 |
·硫氧化还原菌的研究方法 | 第25-28页 |
·水稻土中硫氧化还原菌研究 | 第28-29页 |
·重金属和硫对微生物生态的影响 | 第29-32页 |
·重金属和硫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 第29-30页 |
·重金属和硫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30-32页 |
·论文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32-38页 |
·立题依据 | 第32-35页 |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35-37页 |
·技术路线 | 第37-38页 |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 第38-52页 |
·实地采样及理化性质分析 | 第38-41页 |
·采样点布设及样品采集 | 第38-39页 |
·基本理化性质分析 | 第39-41页 |
·鲜土含水率测定 | 第39页 |
·土壤pH值测定 | 第39页 |
·土壤有机质含量测定 | 第39页 |
·土壤重金属含量测定 | 第39-40页 |
·土壤硫含量及形态分析 | 第40-41页 |
·室内模拟实验处理 | 第41-44页 |
·不同土壤含水率处理 | 第41-42页 |
·原位不同程度重金属污染土样 | 第41页 |
·室内不同浓度重金属添加土样 | 第41-42页 |
·不同浓度重金属添加下水稻室内土培处理 | 第42-44页 |
·水稻室内土培装置设计 | 第42-43页 |
·水稻土不同浓度重金属添加处理 | 第43-44页 |
·水稻室内土培采样 | 第44页 |
·土壤重金属和硫形态分析 | 第44-46页 |
·土壤重金属化学形态分析 | 第44-45页 |
·土壤重金属与硫结合的分子形态研究 | 第45-46页 |
·供试水稻土微生物特征分析及硫氧化还原菌扩增 | 第46-51页 |
·土壤呼吸强度测定 | 第46页 |
·土壤酶活测定 | 第46-48页 |
·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 | 第46页 |
·土壤脲酶活性测定 | 第46-47页 |
·土壤芳基硫酸酯酶活性测定 | 第47-48页 |
·土壤DNA提取及电泳观察 | 第48页 |
·PCR扩增 | 第48-50页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离 | 第50-51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51-52页 |
第三部分 结果与讨论 | 第52-74页 |
·上虞矿区土壤背景调查 | 第52-55页 |
·基本理化性质 | 第52页 |
·土壤重金属含量 | 第52-53页 |
·土壤各形态硫含量 | 第53-55页 |
·供试水稻土硫和重金属形态分析 | 第55-63页 |
·供试水稻土重金属化学形态 | 第55-59页 |
·水稻土湿干交替下土壤重金属化学形态变化 | 第55-57页 |
·不同浓度重金属胁迫下水稻根际土与非根际土重金属化学形态差异 | 第57-59页 |
·供试水稻土重金属与硫结合的分子形态 | 第59-63页 |
·供试水稻土微生物特征分析及硫氧化还原菌扩增 | 第63-74页 |
·土壤呼吸强度测定 | 第63-65页 |
·不同土壤含水率对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 | 第63页 |
·不同浓度重金属胁迫下水稻根际土与非根际土呼吸强度的差异 | 第63-65页 |
·土壤酶活分析 | 第65-70页 |
·不同土壤含水率对土壤酶活的影响 | 第65-66页 |
·不同浓度重金属胁迫下水稻根际土与非根际土酶活差异 | 第66-70页 |
·供试水稻土硫氧化还原菌的PCR扩增 | 第70-71页 |
·供试水稻土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第71-74页 |
第四部分 全文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74-77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4-76页 |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点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作者简历 | 第82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荣获奖励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