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土壤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不同环境下水稻土硫和重金属形态转化及微生物生态研究

致谢第1-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15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5-38页
   ·引言第15页
   ·土壤重金属形态第15-18页
     ·土壤重金属化学形态第16-17页
     ·土壤重金属分子形态第17-18页
   ·土壤硫循环在重金属形态转化中的作用第18-22页
     ·土壤硫来源及形态分类第18-20页
     ·水稻田中的硫循环第20-21页
     ·金属硫化物的形成和氧化第21-22页
   ·土壤中硫相关功能微生物第22-29页
     ·硫氧化还原菌分类第22页
     ·硫氧化还原菌的环境行为第22-23页
     ·硫酸盐还原菌耐氧机制第23-25页
     ·硫氧化还原菌的研究方法第25-28页
     ·水稻土中硫氧化还原菌研究第28-29页
   ·重金属和硫对微生物生态的影响第29-32页
     ·重金属和硫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第29-30页
     ·重金属和硫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第30-32页
   ·论文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第32-38页
     ·立题依据第32-35页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第35-37页
     ·技术路线第37-38页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第38-52页
   ·实地采样及理化性质分析第38-41页
     ·采样点布设及样品采集第38-39页
     ·基本理化性质分析第39-41页
       ·鲜土含水率测定第39页
       ·土壤pH值测定第39页
       ·土壤有机质含量测定第39页
       ·土壤重金属含量测定第39-40页
       ·土壤硫含量及形态分析第40-41页
   ·室内模拟实验处理第41-44页
     ·不同土壤含水率处理第41-42页
       ·原位不同程度重金属污染土样第41页
       ·室内不同浓度重金属添加土样第41-42页
     ·不同浓度重金属添加下水稻室内土培处理第42-44页
       ·水稻室内土培装置设计第42-43页
       ·水稻土不同浓度重金属添加处理第43-44页
       ·水稻室内土培采样第44页
   ·土壤重金属和硫形态分析第44-46页
     ·土壤重金属化学形态分析第44-45页
     ·土壤重金属与硫结合的分子形态研究第45-46页
   ·供试水稻土微生物特征分析及硫氧化还原菌扩增第46-51页
     ·土壤呼吸强度测定第46页
     ·土壤酶活测定第46-48页
       ·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第46页
       ·土壤脲酶活性测定第46-47页
       ·土壤芳基硫酸酯酶活性测定第47-48页
     ·土壤DNA提取及电泳观察第48页
     ·PCR扩增第48-50页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离第50-51页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51-52页
第三部分 结果与讨论第52-74页
   ·上虞矿区土壤背景调查第52-55页
     ·基本理化性质第52页
     ·土壤重金属含量第52-53页
     ·土壤各形态硫含量第53-55页
   ·供试水稻土硫和重金属形态分析第55-63页
     ·供试水稻土重金属化学形态第55-59页
       ·水稻土湿干交替下土壤重金属化学形态变化第55-57页
       ·不同浓度重金属胁迫下水稻根际土与非根际土重金属化学形态差异第57-59页
     ·供试水稻土重金属与硫结合的分子形态第59-63页
   ·供试水稻土微生物特征分析及硫氧化还原菌扩增第63-74页
     ·土壤呼吸强度测定第63-65页
       ·不同土壤含水率对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第63页
       ·不同浓度重金属胁迫下水稻根际土与非根际土呼吸强度的差异第63-65页
     ·土壤酶活分析第65-70页
       ·不同土壤含水率对土壤酶活的影响第65-66页
       ·不同浓度重金属胁迫下水稻根际土与非根际土酶活差异第66-70页
     ·供试水稻土硫氧化还原菌的PCR扩增第70-71页
     ·供试水稻土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第71-74页
第四部分 全文研究结论与展望第74-77页
   ·主要研究结论第74-76页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点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2页
作者简历第82页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荣获奖励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区域污染物总量预测与控制方案研究--以宁波市镇海区为例
下一篇:腐殖酸对纳米级双金属去除水中2,4-DCP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