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民事执行威慑机制的改革与完善--以《民事诉讼法》第231条为分析对象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民事执行威慑机制的产生 | 第9-15页 |
·民事执行威慑机制产生的现实背景 | 第9-10页 |
·执行难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 | 第9页 |
·法院信息化建设初见雏形 | 第9-10页 |
·各级法院不断探索执行新机制 | 第10页 |
·民事执行威慑机制产生的理论基础 | 第10-12页 |
·对隐私权制衡理论的认同 | 第10-11页 |
·当事人主义理论的发展 | 第11页 |
·对人执行理论的开禁 | 第11-12页 |
·民事执行威慑机制产生的制度环境 | 第12-15页 |
·实名制度正在逐步推广 | 第12-13页 |
·财产登记和公示制度进一步规范 | 第13-14页 |
·创设了部分执行联动制约机制 | 第14-15页 |
第2章 民事执行威慑机制建构的基本原理 | 第15-20页 |
·民事执行威慑机制的概念 | 第15-16页 |
·当前的主流观点 | 第15-16页 |
·民事执行威慑机制概念简析 | 第16页 |
·民事执行威慑机制的核心 | 第16-17页 |
·以威慑力为核心的民事执行威慑机制 | 第16页 |
·威慑力的构成 | 第16-17页 |
·民事执行威慑机制的作用对象 | 第17-18页 |
·对人执行的种类 | 第17页 |
·民事执行威慑机制的作用对象 | 第17-18页 |
·民事执行威慑机制的执行措施 | 第18-20页 |
·目前主要的执行措施 | 第18页 |
·执行措施的基础 | 第18-20页 |
第3章 我国民事执行威慑机制的缺陷 | 第20-25页 |
·作用对象的扩大化 | 第20-21页 |
·第231条对作用对象的规定 | 第20页 |
·作用对象的缺陷分析 | 第20-21页 |
·执行措施的不完善 | 第21-22页 |
·第231条对执行措施的规定 | 第21页 |
·当前各法院的主要执行措施 | 第21-22页 |
·执行措施的缺陷分析 | 第22页 |
·执行主体的狭隘 | 第22-23页 |
·第231条对执行主体的规定 | 第22-23页 |
·执行主体的缺陷分析 | 第23页 |
·披露内容的不详尽 | 第23-25页 |
·第231条对披露内容的规定 | 第23-24页 |
·披露内容的缺陷分析 | 第24-25页 |
第4章 我国民事执行威慑机制的完善 | 第25-31页 |
·严格区分执行作用对象的范围 | 第25-26页 |
·严格区分执行对象的可行性 | 第25页 |
·区分执行对象的建议 | 第25-26页 |
·增加执行措施 | 第26-28页 |
·增加执行措施的可行性 | 第26页 |
·限制高消费制度理论与实践基础 | 第26-28页 |
·扩大执行主体 | 第28-29页 |
·扩大执行主体的可行性 | 第28页 |
·扩大执行主体的建议 | 第28-29页 |
·进一步明确披露内容 | 第29-31页 |
·进一步明确披露内容的可行性 | 第29页 |
·如何明确披露内容的建议 | 第29-31页 |
结论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3页 |
致谢 | 第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