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永顺楠木林群落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基本理论 | 第11-24页 |
·课题研究相关理论 | 第11-21页 |
·生态学 | 第11页 |
·森林生态学 | 第11-12页 |
·群落生态学 | 第12-17页 |
·群落学研究内容 | 第17-21页 |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23页 |
·研究目的 | 第21-22页 |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课题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2 研究地基本情况 | 第24-31页 |
·自然环境 | 第24-27页 |
·地理位置 | 第24页 |
·地质地貌 | 第24页 |
·气候条件 | 第24-25页 |
·植被特点 | 第25-27页 |
·调查过程 | 第27-31页 |
·调查样地描述 | 第27页 |
·调查时间 | 第27-29页 |
·调查样地设置 | 第29-31页 |
3 群落土壤分析 | 第31-34页 |
·土壤特点 | 第31页 |
·土样采集与分析 | 第31-32页 |
·土层调查分析 | 第31-32页 |
·土壤样品采集 | 第32页 |
·结果分析 | 第32-34页 |
·土壤含量成分分析 | 第32页 |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 第32-33页 |
·结论 | 第33-34页 |
4 植物区系分析 | 第34-41页 |
·植物区系组成 | 第34-37页 |
·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 第37-41页 |
·科的分析 | 第37-38页 |
·属的分析 | 第38-41页 |
5 三类楠木林群落分析 | 第41-57页 |
·基本情况 | 第41页 |
·利川润楠林 | 第41页 |
·宜昌润楠林 | 第41页 |
·闽楠林 | 第41页 |
·数量特征 | 第41-51页 |
·群落的数量指标 | 第41-42页 |
·三类楠木林的数量特征分析 | 第42-51页 |
·结构特征 | 第51-56页 |
·水平结构 | 第51-54页 |
·垂直结构 | 第54-55页 |
·生长型结构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6 楠木林群落学特征分析 | 第57-78页 |
·群落外貌特征 | 第57-60页 |
·群落外貌 | 第58页 |
·群落生活型构成 | 第58-59页 |
·群落叶的特征 | 第59-60页 |
·群落种群分布格局 | 第60-62页 |
·聚集度指标 | 第60-61页 |
·聚集度检验 | 第61-62页 |
·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 第62-65页 |
·物种多样性指标 | 第63-64页 |
·物种多样性分析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页 |
·群落稳定性分析 | 第65-68页 |
·楠木林群落稳定性分析 | 第66-67页 |
·稳定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 第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群落种间联接分析 | 第68-78页 |
·种间联结测度方法 | 第68-7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0-78页 |
7 楠木林群落生态 | 第78-87页 |
·群落生态位分析 | 第78-84页 |
·生态位宽度 | 第78-80页 |
·生态位相似比例 | 第80-81页 |
·生态位重叠 | 第81-84页 |
·群落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 第84-87页 |
8 楠木林群落演替分析 | 第87-94页 |
·演替阶段 | 第87-90页 |
·演替阶段的识别 | 第87-88页 |
·演替测度 | 第88-89页 |
·结果分析 | 第89-90页 |
·演替规律分析 | 第90-94页 |
·楠木林群落演替规律 | 第90-92页 |
·演替原因 | 第92-94页 |
9 结论与建议 | 第94-97页 |
·结论 | 第94-95页 |
·建议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104-105页 |
附录B 楠木林群落植物名录 | 第105-123页 |
附录C 楠木林群落部分植物及相关照片 | 第123-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