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市政工程论文--管线工程论文

定/导向钻进施工中的地下管线损伤预防措施及技术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一章 前言第9-24页
   ·非开挖技术的综合概述第9-20页
     ·非开挖技术的概念与分类第9-11页
     ·非开挖定/导向钻进铺管技术的优势和应用第11-13页
     ·非开挖定/导向钻进施工方法的发展进程第13-17页
     ·非开挖技术的应用前景第17-20页
   ·非开挖定/导向钻进施工中地下管线损伤预防研究现状第20-22页
   ·本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第22页
     ·本文的研究意义第22页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22页
   ·本文所做的工作第22-24页
第二章 定/导向钻进技术的施工环境及前期勘测要点分析第24-41页
   ·地下管线分类及场地分类第24-27页
     ·地下管线分类第24-26页
     ·地下管线场地分类第26页
     ·管线敷设方式的影响因素第26-27页
   ·地下管线的安全范围第27-32页
     ·管道铺设最小净距第28页
     ·地下管道距建筑物,构筑物最小净距第28-29页
     ·通信管道和其它地下管道及建筑物间的最小净距第29-30页
     ·管线探测仪的性能参数第30-32页
   ·地下管线施工前的工程勘察第32-34页
     ·勘察前需掌握的资料第32页
     ·勘察的主要内容和要求第32-33页
     ·取样和测试要求第33-34页
   ·地下管线的探测第34-41页
     ·管线探测的内容和技术要求第35页
     ·管线探测的方法第35-38页
     ·管线探测的工作程序第38-39页
     ·探测工作的质量检查第39-41页
第三章 地下管线损伤预防的首要措施—科学合理钻孔轨迹的设计第41-57页
   ·钻孔轨迹设计的一般原则及参数选取第41-44页
     ·钻孔轨迹设计的一般原则第41-43页
     ·描述钻孔轨迹的基本参数第43-44页
   ·钻孔轨迹设计的内容及轨迹形状的描述方法第44-45页
     ·导向轨迹设计的主要内容第44-45页
     ·导向轨迹形状的描述方法第45页
   ·导向轨迹设计及穿越地层的合理选择第45-57页
     ·导向轨迹设计方法第45-50页
     ·复杂地层条件下导向钻头导向角优化计算第50-55页
     ·实际孔身轨迹的计算第55-56页
     ·设计轨迹与穿越地层的合理选择第56-57页
第四章 定/导向钻进施工中的地下管线损伤预防措施及技术研究第57-82页
   ·定/导向钻进施工对已有管线损伤的预防措施及技术研究第57-67页
     ·地下管线探测第57-59页
     ·锚固钻机与过度调控第59-60页
     ·接收信号减弱第60-61页
     ·偏斜第61-63页
     ·钻杆弯曲第63-64页
     ·钻孔找直第64页
     ·钻头下沉第64-65页
     ·最终钻孔与现有管线的间距—扩孔问题第65-67页
   ·定/导向钻进施工对在建管线损伤的预防措施及技术研究第67-82页
     ·导向钻头的选择第67-68页
     ·扩孔钻头的选用第68-70页
     ·扩孔直径的优化设计第70-73页
     ·预扩孔的偏移和波浪的处理第73-74页
     ·钻机选择与拖管阻力第74-76页
     ·避免液压锁第76-77页
     ·孔壁稳定与清孔处理第77-81页
     ·铺管后间隙的充填第81-82页
第五章 工程应用实例第82-99页
   ·工程概况第82-84页
     ·工程地质条件第82页
     ·编制依据第82-83页
     ·施工场地环境条件第83-84页
   ·施工方案的选择及钻机配备第84-86页
     ·工程特点分析第84页
     ·钻孔轨迹的设计第84-85页
     ·设备选择第85-86页
   ·施工程序第86-98页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第87页
     ·已有管线及建/构筑物的保护措施第87-90页
     ·导向钻头的选择及导向孔施工第90-93页
     ·回扩孔施工第93-95页
     ·拖管工艺第95-97页
     ·管线的质量检查第97-98页
   ·小结第98-99页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第99-101页
   ·结论第99-100页
   ·建议第100-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6页
致谢第106-10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社会活动及科研成果第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夯击能及夯击击数对强夯加固深度的影响
下一篇:支盘桩的承载特性与极限承载力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