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9页 |
·毛细管电泳技术的方法和应用 | 第12-21页 |
·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原理 | 第12-13页 |
·毛细管电泳的历史发展历程 | 第13页 |
·毛细管电泳的分离模式 | 第13-16页 |
·毛细管电泳的进样技术 | 第16页 |
·毛细管电泳检测技术 | 第16-18页 |
·紫外检测器 | 第17页 |
·质谱检测器 | 第17页 |
·电化学检测器 | 第17页 |
·化学发光检测器 | 第17-18页 |
·荧光检测器 | 第18页 |
·毛细管电泳检测技术的特点 | 第18页 |
·毛细管电泳应用进展 | 第18-20页 |
·糖及缀和物的分析 | 第19页 |
·手性分离 | 第19页 |
·蛋白质分析 | 第19-20页 |
·DNA及碎片分析 | 第20页 |
·小离子与细胞分析 | 第20页 |
·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前景展望 | 第20-21页 |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技术 | 第21-24页 |
·电化学检测方式 | 第22-23页 |
·离柱检测方式 | 第22页 |
·柱端检测方式 | 第22-23页 |
·安培检测电极形式 | 第23-24页 |
·柱圆盘电极 | 第23页 |
·集成在柱电极 | 第23页 |
·双电极 | 第23页 |
·阵列电极 | 第23-24页 |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免疫分析 | 第24-29页 |
·免疫分析技术 | 第24页 |
·电化学酶联免疫分析 | 第24-28页 |
·电化学分析测定方法 | 第25-27页 |
·电化学免疫分析标记物 | 第27-28页 |
·酶联免疫分析 | 第28页 |
·毛细管电泳免疫分析 | 第28-29页 |
·毛细管电泳免疫分析的综合应用展望 | 第29页 |
·毛细管电泳在糖类分析中的应用 | 第29-30页 |
·毛细管电泳对香豆素类天然产物的分析研究 | 第30-31页 |
·本实验主要内容 | 第3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9页 |
第二章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酶联免疫分析装置的改进 | 第39-50页 |
·引言 | 第39-40页 |
·实验部分 | 第40-44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40-41页 |
·仪器装置 | 第40页 |
·主要试剂 | 第40-41页 |
·实验方法 | 第41页 |
·铂微工作电极的制备 | 第41页 |
·酶促产物纯品制备 | 第41页 |
·实验步骤 | 第41页 |
·装置改进 | 第41-44页 |
·自制一维电极调节器装置 | 第42页 |
·样品池及进样系统的改进 | 第42-43页 |
·自制聚乙烯醇涂层的石英毛细管 | 第43-4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4-48页 |
·DAP的电化学行为 | 第44页 |
·熔融石英管涂层前后的效果比较 | 第44-45页 |
·进样装置的改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第45-48页 |
·电动进样与重力进样出峰效果的比较 | 第45-46页 |
·进样池与缓冲液池加密闭容器前后的比较 | 第46-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0页 |
第三章 D-半乳糖、乳糖、蔗糖、葡萄糖、阿拉伯糖的毛细管区带电泳电化学检测与分离 | 第50-63页 |
·引言 | 第50-52页 |
·实验部分 | 第52-54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52-53页 |
·实验方法 | 第53-5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4-61页 |
·检测五种糖时毛细管内径的选择 | 第54-56页 |
·检测电位的选择 | 第56-58页 |
·运行缓冲溶液浓度的选择 | 第58-59页 |
·分离电压和进样时间的选择 | 第59-60页 |
·五个标准样品的迁移时间和混合标准样品的迁移时间 | 第60-61页 |
·小结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3页 |
第四章 当归及党参多糖的提取及单糖组分的CE-ED分离分析 | 第63-69页 |
·引言 | 第63页 |
·实验部分 | 第63-65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64页 |
·仪器装置 | 第64页 |
·主要试剂 | 第64页 |
·实验方法 | 第64-65页 |
·多糖样品的制备 | 第64-65页 |
·多糖的水解 | 第65页 |
·实验步骤 | 第6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5-67页 |
·五个标准样品的迁移时间和混合标准样品的迁移时间 | 第65-66页 |
·检测电位的选择 | 第66-67页 |
·当归多糖水解样品的测定 | 第67页 |
·党参多糖水解样品的测定 | 第67页 |
·小结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69页 |
第五章 毛细管电泳测定蛇床子及其制剂中香豆素类成份的含量 | 第69-77页 |
·引言 | 第69页 |
·实验部分 | 第69-71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69-70页 |
·缓沖液与样品溶液配制 | 第70页 |
·蛇床子及其制剂提取液的制备 | 第70页 |
·电泳条件 | 第70-7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1-75页 |
·缓沖溶液pH对分离的影响 | 第71页 |
·表面活性剂浓度对分离的影响 | 第71-72页 |
·缓冲溶液浓度对分离的影响 | 第72页 |
·有机添加剂种类及浓度对分离的影响 | 第72-73页 |
·含量方法学研究 | 第73-75页 |
·线性范围 | 第73-74页 |
·最低检出浓度的测定 | 第74页 |
·系统稳定性测试 | 第74页 |
·回收率的测定 | 第74-75页 |
·药材提取液中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 | 第75页 |
·小结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8-80页 |
符号与缩写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