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论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论文

论我国民主政治中的协商民主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导言第10-16页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12页
  (一) 研究目的第10页
  (二) 研究意义第10-12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6页
  (一)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二)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6页
   1. 对协商民主特征的理解第13-14页
   2. 协商民主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问题第14页
   3. 协商民主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前景第14-16页
第一部分 协商民主的理论综述第16-35页
 一、协商民主的概念与特征第16-21页
  (一) 协商民主的概念第16-18页
  (二) 协商民主的特征第18-21页
   1. 多元性与参与性第18-19页
   2. 合法性与程序性第19页
   3. 公开性与平等性第19-20页
   4. 理性与责任性第20-21页
 二、西方协商民主的理论渊源第21-29页
  (一) 古典政治学理论第21-23页
  (二) 自由主义理论第23-27页
   1. 个人主义第23-24页
   2. 人性论第24-25页
   3. 价值多元论第25-27页
  (三) 批判主义理论第27-29页
 三、我国协商民主的理论基础第29-35页
  (一) 马克思主义的多党合作理论第29-31页
  (二) 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第31-33页
  (三)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民主理论第33-35页
第二部分 我国民主政治中协商民主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35-59页
 一、我国民主政治中协商民主的作用第35-38页
 二、当前我国民主政治中协商民主存在的问题第38-48页
  (一) 主体方面存在的问题第38-42页
   1. 地位平等但结构不平衡第38-40页
   2. 人员广泛但参与意识不强第40-41页
   3. 渠道虽多但参与程度受限第41-42页
  (二) 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第42-48页
   1. 制度优越但体制不够合理第42-44页
   2. 内容真实但法制不够健全第44-45页
   3. 形式多样但机制不够完善第45-47页
   4. 保障可靠但发展不够平衡第47-48页
 三、我国民主政治中协商民主存在问题的原因第48-59页
  (一) 协商民主主体方面的原因第48-52页
   1. 协商主体地位的不平等性第48-49页
   2. 主体文化素质的不平衡性第49-51页
   3. 公民精神的缺位第51-52页
  (二) 协商民主实践条件方面的原因第52-56页
   1. 经济基础不完全第52-54页
   2. 政治体制不健全第54-56页
  (三) 协商民主环境氛围方面的原因第56-59页
   1. 政治文化氛围有待提高第56-58页
   2. 与选举(代议)民主的结合有待强化第58-59页
第三部分 我国协商民主在民主政治中的有效协商对策第59-76页
 一、明确主体责任第59-62页
  (一) 加大对协商民主理论的研究力度第59页
  (二) 强化协商民主在民主政治中的重要地位第59-60页
  (三) 培育社会主义公民精神,提高政治参与能力第60-62页
   1. 增强公民民主意识和民主能力第60-61页
   2. 培育良好的公民美德第61页
   3. 弘扬自治精神第61-62页
 二、强化保障建设第62-73页
  (一)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62-64页
   1.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62-63页
   2.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63页
   3. 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第63页
   4. 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第63-64页
  (二) 创新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执政体制第64-65页
   1. 执政法治化第64页
   2. 领导制度化第64-65页
   3. 体系开放化第65页
   4. 活动社会化第65页
  (三) 完善人民政协中的协商民主制度第65-67页
   1. 协商形式程序化第65-66页
   2. 协商制度法制化第66页
   3. 协商主体平等化第66-67页
   4. 协商渠道多样化第67页
  (四) 建立基层协商民主的保障和监督体系第67-69页
   1. 建立基层协商民主的保障体系第67-68页
   2. 建立基层协商民主的监督体系第68-69页
  (五) 完善民主协商的协商机制第69-71页
   1. 增强执政党和其他民主党派间的双向互动第69页
   2. 建构多层次的政治协商机制第69-70页
   3. 扩大参与主体的广泛代表性第70页
   4. 注重制度框架的柔性化与广泛吸纳性第70-71页
   5. 形成多元化的参与反馈渠道第71页
  (六) 优化公共治理机制第71-73页
   1. 规范行政部门的行政行为第72页
   2. 建立不同治理主体间的沟通对话机制第72-73页
   3. 培育、完善公民社会组织和市场组织第73页
 三、增进多方结合第73-76页
  (一) 加强现代政治与政治参与型文化的结合第73-75页
  (二) 积极推进与选举民主的有机结合第75-76页
结束语第76-78页
参考文献第78-80页
致谢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民政治参与研究
下一篇: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