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41页 |
·小麦雄性不育的研究及利用 | 第12-19页 |
·小麦质核互作型雄性不育的研究 | 第12-16页 |
·化学杀雄剂诱导的雄性不育研究 | 第16-17页 |
·小麦核型雄性不育的研究 | 第17-18页 |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的研究 | 第18-19页 |
·植物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研究 | 第19-22页 |
·植物雄性不育败育的主要时期和形式 | 第19-20页 |
·绒毡层与植物雄性不育的关系 | 第20-22页 |
·植物雄性不育与细胞程序化死亡的关系 | 第22页 |
·植物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基础 | 第22-26页 |
·能量代谢与雄性不育 | 第22-24页 |
·物质代谢与雄性不育 | 第24-26页 |
·植物雄性不育机理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26-30页 |
·叶绿体与CMS雄性不育 | 第26-27页 |
·线粒体与CMS雄性不育 | 第27-30页 |
·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概况 | 第30-39页 |
·蛋白质组学关键技术 | 第31-36页 |
·蛋白质组学在雄性不育性上的研究 | 第36-39页 |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39-41页 |
第二章 小麦花药总蛋白质组双向电泳技术体系的优化 | 第41-5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1-46页 |
·试验材料 | 第41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41-42页 |
·花药总蛋白质的提取 | 第42页 |
·蛋白质沉淀的溶解 | 第42-43页 |
·蛋白质浓度测定 | 第43页 |
·双向电泳 | 第43-45页 |
·凝胶染色 | 第45页 |
·图像的扫描与分析 | 第45-4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6-48页 |
·不同蛋白质提取方法和蛋白质裂解液对2-DE图谱影响 | 第46-47页 |
·不同上样量及SDS-PAGE胶浓度对2-DE图谱的影响 | 第47-48页 |
·讨论 | 第48-51页 |
第三章 小麦质核互作型雄性不育系(S)-1376A及其保持系(A)-1376B花药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 | 第51-6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1-52页 |
·实验材料 | 第51页 |
·花药总蛋白质的提取 | 第51-52页 |
·蛋白质浓度测定 | 第52页 |
·双向凝胶电泳 | 第52页 |
·图像扫描及分析 | 第5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2-60页 |
·小麦花药发育时期的确定 | 第52-54页 |
·蛋白质的定量检测 | 第54页 |
·小麦花药二维电泳图谱的建立及图谱分析 | 第54-56页 |
·不育系与保持系在不同发育时期花药差异表达蛋白比较分析 | 第56-58页 |
·不育系花药不同发育时期差异表达蛋白及保持系不同发育时期差异表达蛋白的比较分析 | 第58-60页 |
·讨论 | 第60-63页 |
·不同发育时期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花药蛋白质的变化 | 第60页 |
·差异蛋白质点在2-DE凝胶上的分布 | 第60-61页 |
·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不同发育时期花药蛋白质组差异蛋白质点的分析 | 第61-63页 |
第四章 小麦质核互作型雄性不育系(S)-1376A及其保持系(A)-1376B花药差异蛋白的质谱鉴定及功能分析 | 第63-8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63-64页 |
·材料 | 第63页 |
·化学试剂与耗材 | 第63页 |
·差异表达蛋白质点的质谱分析及鉴定 | 第63-6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4-74页 |
·对不同时期差异表达的鉴定蛋白质的分析 | 第64-67页 |
·差异表达蛋白质点的质谱鉴定 | 第67-70页 |
·鉴定蛋白质的功能分类 | 第70-74页 |
·讨论 | 第74-81页 |
·鉴定的蛋白质在等电点和分子量方面与理论值的比较 | 第74页 |
·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推测 | 第74-81页 |
第五章 适用于小麦幼穗线粒体蛋白质组学研究的高纯度线粒体的分离 | 第81-90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81-84页 |
·植物材料 | 第81-82页 |
·小麦幼穗及黄化苗线粒体的分离 | 第82-83页 |
·酶活性及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83页 |
·线粒体活性及其完整性的检测 | 第83-8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4-87页 |
·小麦幼穗线粒体的分离 | 第84-86页 |
·线粒体活性鉴定及完整性分析 | 第86-87页 |
·讨论 | 第87-90页 |
第六章 小麦质核互作型雄性不育系(S)-1376A及保持系(A)-1376B线粒体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 | 第90-97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90-92页 |
·材料 | 第90页 |
·小麦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线粒体的分离 | 第90页 |
·线粒体蛋白的提取及蛋白质定量 | 第90-91页 |
·线粒体蛋白的双向凝胶电泳 | 第91页 |
·染色 | 第91页 |
·图谱分析 | 第91页 |
·差异表达蛋白质点的质谱分析及鉴定 | 第91-9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2-95页 |
·适用于小麦幼穗线粒体蛋白质组学方法的建立 | 第92页 |
·不育系与保持系单核期幼穗线粒体差异表达蛋白质比较及质谱分析 | 第92-95页 |
·讨论 | 第95-97页 |
第七章 总结 | 第97-99页 |
·结论 | 第97-98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14页 |
缩写目录 | 第114-116页 |
附图 | 第116-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作者简介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