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8-14页 |
|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 ·社会实践的外在要求 | 第8页 |
| ·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 第8-9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目的 | 第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0-12页 |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0-11页 |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1页 |
| ·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 | 第11-12页 |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页 |
| ·论文可能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示范区项目现状分析 | 第14-21页 |
| ·三个示范区概况 | 第14-18页 |
| ·藉河示范区 | 第15-16页 |
| ·韭园沟示范区 | 第16-17页 |
| ·齐家川示范区 | 第17-18页 |
| ·组织与管理 | 第18-20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 ·资金问题 | 第20页 |
| ·决策和管理问题 | 第20页 |
| ·产权和管护问题 | 第20页 |
| ·效益和参与问题 | 第20-21页 |
| 第三章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示范区效应评价 | 第21-29页 |
| ·示范区生态工程建设效益分析 | 第21-25页 |
|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水土资源的利用率显著提高 | 第21-22页 |
|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 | 第22页 |
| ·规模治理,促进了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 第22-23页 |
| ·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第23-24页 |
| ·综合效益显著,促进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 第24-25页 |
| ·科研技术的示范推广效应 | 第25-27页 |
| ·水土保持优良植物繁育与推广 | 第25-26页 |
| ·雨水集流及节水灌溉示范与推广 | 第26-27页 |
| ·技术培训开展情况 | 第27页 |
| ·项目总体评价 | 第27-29页 |
| 第四章 示范区项目运行的理论分析 | 第29-39页 |
| ·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生态自然修复分析 | 第30-32页 |
| ·适地适树、合理布局原则 | 第32-33页 |
| ·坝系相对稳定分析 | 第33-35页 |
| ·径流高效利用分析 | 第35-37页 |
| ·示范区建设营造了“增长极”,产生了规模效应 | 第37-39页 |
| 第五章 促进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 第39-47页 |
| ·提高公众参与程度,创新治理开发工作模式 | 第39-41页 |
| ·明晰农地产权,建立经济诱导机制 | 第41-42页 |
| ·实施生态转移支付,提高中央投资比例 | 第42-43页 |
| ·自然封育和适当的人工栽培结合,发挥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 | 第43-44页 |
| ·开展水土保持项目的绩效审计,完善外部评价与监督机制 | 第44-47页 |
| 结束语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作者简介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