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目录 | 第9-12页 |
| 导言 | 第12-14页 |
| 1.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2页 |
| 2.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12-13页 |
| 3.本文的主要观点 | 第13-14页 |
| 1.关于经济信用的相关概念及其内涵 | 第14-20页 |
| ·诚信与信用 | 第14-16页 |
| ·诚信与信用的概念辨析 | 第14-15页 |
| ·诚信与信用关系辨析 | 第15-16页 |
| ·信用与经济信用 | 第16-20页 |
| ·信用的分类 | 第16-17页 |
| ·经济信用的基本内涵 | 第17-18页 |
| ·经济信用的主要特点 | 第18-20页 |
| 2.经济信用的产生 | 第20-24页 |
| ·先秦社会经济概况 | 第20-22页 |
| ·夏商和西周时代的社会经济概况 | 第20-21页 |
|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概况 | 第21-22页 |
| ·信用和经济信用的产生 | 第22-24页 |
| ·信用的萌芽 | 第22-23页 |
| ·经济信用的产生 | 第23-24页 |
| 3.《周礼》及《易经》中的经济信用思想 | 第24-28页 |
| ·《周礼》中的经济信用思想 | 第24-25页 |
| ·维护市场秩序的信用原则 | 第24-25页 |
| ·官营高利贷与经济信用 | 第25页 |
| ·《易经》中的经济信用思想 | 第25-28页 |
| ·《易经》中"孚"的概念 | 第25-26页 |
| ·信乃为人处世之根本 | 第26-27页 |
| ·经济诉讼和经济信用 | 第27-28页 |
| 4.儒家的经济信用思想 | 第28-34页 |
| ·孔子的经济信用观 | 第28-30页 |
| ·"见利思义"的经济信用观 | 第28-29页 |
| ·立"信"与践"信"主张 | 第29-30页 |
| ·孟子的经济信用思想 | 第30-31页 |
| ·"性善论"与经济信用的道德内涵 | 第30页 |
| ·取信于民与经济信用准则 | 第30-31页 |
| ·"先义后利"的经济信用观 | 第31页 |
| ·荀子的经济信用思想 | 第31-34页 |
| ·信用原则和经济信用 | 第31-32页 |
| ·以义制利是信用能否实现的关键 | 第32-34页 |
| 5.墨家的经济信用思想 | 第34-37页 |
| ·墨学中"信"的概念 | 第34页 |
| ·"兼相爱,交相利"的经济信用思想 | 第34-35页 |
| ·"言必信,行必果"的主张 | 第35页 |
| ·平等互利的交换思想 | 第35-37页 |
| 6.法家、道家及其它的经济信用思想 | 第37-42页 |
| ·法家的经济信用思想 | 第37-39页 |
| ·《管子》中的经济信用思想 | 第37-39页 |
| ·秦法家代表人物的经济信用观 | 第39页 |
| ·道家的经济信用思想 | 第39-40页 |
| ·老子的义利观 | 第39-40页 |
| ·老子对信的论述 | 第40页 |
| ·其他学派的经济信用思想 | 第40-42页 |
| 7.先秦经济信用思想综述 | 第42-47页 |
| ·先秦诸家经济信用思想综述 | 第42页 |
| ·先秦经济信用思想的主要特点 | 第42-45页 |
| ·"义利观"是核心价值观 | 第42-43页 |
| ·熟人社会是经济信用存在的基础 | 第43-44页 |
| ·伦理道德是经济信用的保障 | 第44-45页 |
| ·先秦经济信用思想家的缺陷 | 第45-47页 |
| ·儒家经济信用思想中的缺陷 | 第45页 |
| ·法家在经济信用上的缺陷 | 第45-47页 |
| 8.先秦经济信用思想的启示及借鉴意义 | 第47-55页 |
| ·我国的经济信用状况 | 第47-48页 |
| ·我国经济信用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48-52页 |
| ·信用制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 第48-50页 |
| ·信用与政府行为的关系 | 第50-51页 |
| ·信用与文化道德的关系 | 第51-52页 |
| ·先秦经济信用思想对当代的借鉴意义 | 第52-55页 |
| ·个人信用道德修养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 | 第52-53页 |
| ·正确的义利观是现代经济信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53-54页 |
| ·经济信用伦理观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54-55页 |
| 结论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