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0页 |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7页 |
·测井综合评价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地质建模的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尕斯库勒E_3~2储层特征研究 | 第20-46页 |
·储层主要岩性的鉴定研究 | 第20-22页 |
·岩心观察确定储层岩性 | 第20-21页 |
·利用试油资料确定储层岩性 | 第21页 |
·利用物性资料确定储层岩性 | 第21-22页 |
·储层的碳酸盐含量分析 | 第22页 |
·藻灰岩特征 | 第22-25页 |
·藻灰岩地质特征 | 第22页 |
·藻灰岩测井响应 | 第22-23页 |
·藻灰岩厚度统计分析 | 第23-24页 |
·藻灰岩横向对比 | 第24-25页 |
·储层主要储集空间 | 第25-26页 |
·裂缝特征及分析 | 第26-31页 |
·裂缝类型 | 第27页 |
·裂缝产状 | 第27页 |
·裂缝参数定量计算 | 第27-29页 |
·裂缝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 | 第29-31页 |
·地层对比与划分研究 | 第31-33页 |
·地层岩石特征分析 | 第33-34页 |
·岩石颜色 | 第33页 |
·岩石成份与岩石类型 | 第33-34页 |
·自生矿物 | 第34页 |
·储层沉积构造特征 | 第34-36页 |
·碳酸盐含量定量表征研究 | 第36-44页 |
·基于岩石分类的碳酸盐含量求取 | 第36-42页 |
·基于碳酸岩含量的岩石类型统计 | 第42页 |
·基于碳酸岩含量的岩石类型纵向分布规律 | 第42-43页 |
·岩石碳酸盐含量纵横向变化规律 | 第43-44页 |
·沉积相特征 | 第44-46页 |
·粉砂岩相 | 第44页 |
·沉积相发育的基本规律 | 第44-46页 |
第三章 尕斯库勒E_3~2复杂储层测井评价研究 | 第46-72页 |
·测井曲线标准化 | 第46-52页 |
·测井标准化的资料准备 | 第46-48页 |
·自然伽马曲线刻度转换(581 系列) | 第48-50页 |
·电导率转换为电阻率(581 系列) | 第50页 |
·自然伽马、声波时差曲线标准化 | 第50-52页 |
·测井岩性识别研究 | 第52-56页 |
·测井新技术在岩性识别中的应用 | 第52-53页 |
·常规曲线岩性识别方法研究 | 第53-56页 |
·储层参数计算研究 | 第56-59页 |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 第56-59页 |
·孔隙度计算模型 | 第59-61页 |
·CMR孔隙度 | 第59-60页 |
·ELAN孔隙度 | 第60-61页 |
·渗透率与含油饱和度计算模型 | 第61-64页 |
·地层水电阻率Rw的确定 | 第62页 |
·岩电参数m、a值的确定 | 第62-63页 |
·岩电参数n、b值的确定 | 第63-64页 |
·裂缝性储层参数模型 | 第64-68页 |
·利用三孔隙度测井确定确定裂缝孔隙度 | 第64-65页 |
·利用电阻率值确定缝洞孔隙度 | 第65页 |
·利用全直径岩心与标准岩心分析孔隙度差异标定缝洞孔隙度 | 第65-66页 |
·缝洞孔隙的含油含油饱和度模型 | 第66-67页 |
·裂缝性储层渗透率解释模型 | 第67-68页 |
·参数计算实例 | 第68-72页 |
第四章 尕斯库勒E_3~2复杂储层流体性质识别新方法研究 | 第72-89页 |
·感应、侧向比值判别法 | 第72-73页 |
·核磁共振测井移谱差谱法 | 第73-74页 |
·常规测井为主进行储层流体性质识别新方法研究 | 第74-86页 |
·横波时差重叠法 | 第75页 |
·纵横波速度比法 | 第75-76页 |
·纵波等效弹性模量差比法 | 第76页 |
·流体声阻抗比值法 | 第76-77页 |
·确定含气饱和度的弹性模量比差比法 | 第77-79页 |
·含氢指数重叠法 | 第79-80页 |
·流体压缩系数法 | 第80-82页 |
·流体识别综合法 | 第82页 |
·实际井资料处理分析 | 第82-86页 |
·解释标准的制定 | 第86-89页 |
第五章 尕斯库勒E_3~2复杂储层三维地质建模研究 | 第89-107页 |
·储层三维建模方法和流程 | 第89-91页 |
·三维构造建模 | 第91-100页 |
·建立井模型 | 第92页 |
·建立断层空间分布模型 | 第92页 |
·各个小层平面构造图 | 第92-99页 |
·构造格架和三维网格设计 | 第99-100页 |
·储层属性模型建立 | 第100-104页 |
·储层孔隙度分布模型 | 第100-102页 |
·储层渗透率分布模型 | 第102-103页 |
·储层饱和度分布模型 | 第103页 |
·钙质含量分布模型 | 第103-104页 |
·储层三维地质模型的认识和评价 | 第104-107页 |
第六章 尕斯库勒E_3~2复杂油藏有利区带预测研究 | 第107-119页 |
·油层纵向分布规律研究 | 第107页 |
·油层横向分布规律研究 | 第107-116页 |
·有利区带综合评价 | 第116-119页 |
结论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6-127页 |
致谢 | 第127-128页 |
作者简介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