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31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7页 |
·分子遗传标记 | 第17-18页 |
·滩羊简介 | 第18-19页 |
·滩羊的历史 | 第18-19页 |
·滩羊的外貌特征 | 第19页 |
·滩羊的特点 | 第19页 |
·滩羊的生产性能 | 第19页 |
·肉质性状的主要指标 | 第19-22页 |
·肉色 | 第20页 |
·大理石纹 | 第20页 |
·嫩度 | 第20-21页 |
·pH 值 | 第21页 |
·系水力 | 第21页 |
·熟肉率 | 第21页 |
·肌内脂肪(Intrumscular fat,IMF)含量 | 第21-22页 |
·影响肉质性状的因素 | 第22-23页 |
·遗传因素 | 第22页 |
·杂交 | 第22页 |
·年龄 | 第22页 |
·营养水平与饲料 | 第22-23页 |
·饲养方式 | 第23页 |
·肌内脂肪与肉质的关系 | 第23-24页 |
·肌内脂肪的概念 | 第23页 |
·肌内脂肪与肌肉品质的关系 | 第23-24页 |
·影响肌内脂肪含量的候选基因 | 第24-30页 |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 H-FABP)基因 | 第25-28页 |
·脂肪细胞的决定和分化因子1(Adipocyte Determination and Differentiati factor-1,ADD1) | 第28-30页 |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和选题目的 | 第30-31页 |
第二章 滩羊的屠宰和肉质性状分析 | 第31-37页 |
·前言 | 第31页 |
·试验材料 | 第31页 |
·主要试验仪器 | 第31页 |
·测定内容与方法 | 第31-33页 |
·屠宰测定 | 第31-32页 |
·屠宰指标的测定和计算方法 | 第32-33页 |
·试验数据的分析处理 | 第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3-35页 |
·屠宰性状的变化 | 第33-34页 |
·肉质性状的变化 | 第34-35页 |
·讨论 | 第35-36页 |
·品种和年龄对屠宰性状的影响 | 第35页 |
·肉质性状的影响因素 | 第35-36页 |
·结论 | 第36-37页 |
第三章 H-FABP 基因和ADD1 基因的遗传多态性检测及其与滩羊肌内脂肪含量相关分析 | 第37-71页 |
·实验材料 | 第37-39页 |
·实验对象 | 第37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37-38页 |
·主要药品和试剂 | 第38页 |
·试剂配制 | 第38-39页 |
·实验方法 | 第39-47页 |
·基因组DNA 的提取及检测 | 第39-40页 |
·总RNA 提取和cDNA 合成 | 第40-41页 |
·引物设计 | 第41-42页 |
·PCR 扩增 | 第42页 |
·PCR-SSCP 分析 | 第42-43页 |
·PCR 产物的纯化回收 | 第43-44页 |
·PCR 产物测序 | 第44页 |
·数据分析 | 第44-45页 |
·关联分析模型 | 第45-46页 |
·H-FABP 基因的组织表达 | 第46-4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7-67页 |
·基因组DNA 的提取结果检测 | 第47页 |
·总RNA 的提取结果 | 第47-48页 |
·绵羊H-FABP 基因和ADD1 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分析及其与肌内脂肪含量相关分析结果 | 第48-67页 |
·讨论 | 第67-71页 |
·基因组DNA 的提取 | 第67页 |
·总RNA 的提取 | 第67-68页 |
·测序方式的选择 | 第68页 |
·PCR-SSCP 的影响因素 | 第68页 |
·H-FABP 基因的群体遗传多态性 | 第68-69页 |
·H-FABP 基因与肌内脂肪含量的关联性分析 | 第69-70页 |
·ADD1 基因的群体遗传多态性 | 第70页 |
·ADD1 基因与肌内脂肪含量的关联性分析 | 第70页 |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70-71页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第71-73页 |
·滩羊的屠宰性状和肉质性状 | 第71页 |
·5 个绵羊群体H-FABP 基因的遗传变异及遗传多态性分析 | 第71页 |
·滩羊H-FABP 基因与肌内脂肪含量的相关分析 | 第71页 |
·H-FABP 基因的组织表达 | 第71-72页 |
·5 个绵羊群体ADD1 基因的遗传变异及遗传多态性分析 | 第72页 |
·滩羊ADD1 基因与肌内脂肪含量的相关分析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作者简历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