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22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 第12-18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思路 | 第18-20页 |
·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20-21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21-22页 |
2 区域构造特征及沉积演化 | 第22-28页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2-23页 |
·地层及沉积演化 | 第23-24页 |
·油藏特征 | 第24-28页 |
3 储层层组划分与对比 | 第28-38页 |
·储层层组划分对比方法 | 第28-30页 |
·延10 油层组划分对比 | 第30-34页 |
·延10 油层组构造特征 | 第34-38页 |
4 储层沉积特征 | 第38-54页 |
·沉积相划分 | 第38-44页 |
·沉积微相特征 | 第44-54页 |
5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 第54-73页 |
·概述 | 第54-55页 |
·储层平面非均质性 | 第55-58页 |
·储层层间非均质性 | 第58-63页 |
·储层层内非均质性 | 第63-67页 |
·储层物性及孔隙结构特征 | 第67-70页 |
·储层综合评价 | 第70-73页 |
6 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 第73-87页 |
·流动单元的概念及特征 | 第73页 |
·流动单元分类原则 | 第73-74页 |
·流动单元划分方法 | 第74-80页 |
·延10 储层流动单元划分及特征 | 第80-87页 |
7 测井二次解释 | 第87-101页 |
·四性关系研究 | 第87-88页 |
·测井解释模型的建立 | 第88-92页 |
·油层标准的确定及关键井检验 | 第92-101页 |
8 储层三维地质模型研究 | 第101-124页 |
·建模思路及流程 | 第101-103页 |
·三维构造模型的建立 | 第103-105页 |
·储层三维沉积微相模型的建立 | 第105-112页 |
·储层物性模型的建立 | 第112-120页 |
·模型不确定性评价及检验 | 第120-122页 |
·储量复算 | 第122-124页 |
9 油藏工程研究 | 第124-134页 |
·开发简况 | 第124-129页 |
·油藏工程研究 | 第129-134页 |
10 数值模拟研究 | 第134-158页 |
·油藏模拟模型的建立 | 第134-135页 |
·历史拟合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 第135-144页 |
·开发方案预测 | 第144-156页 |
·稳产技术界限及调整意见 | 第156-158页 |
结论与认识 | 第158-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160-164页 |
致谢 | 第164-165页 |
个人简历 | 第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