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宋玉接受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绪论 | 第7-9页 |
第一章 宋代宋玉作品传播概述 | 第9-15页 |
第一节 借助别集传播 | 第9-10页 |
第二节 借助总集与类书传播 | 第10-15页 |
第二章 宋前宋玉接受与批评 | 第15-34页 |
第一节 题材典故上的接受 | 第15-24页 |
1. 艳情之美 | 第15-19页 |
2. 山水物像描写 | 第19-21页 |
3. “悲秋”母题 | 第21-23页 |
4. “阳春白雪”的运用 | 第23-24页 |
第二节 接受视野中的题材延伸 | 第24-28页 |
1. 咏史怀古 | 第24-26页 |
2. “宋玉”意象 | 第26-28页 |
第三节 宋前宋玉批评 | 第28-34页 |
1. 政教实用标准的批评 | 第28-32页 |
2. 美学标准的批评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宋代宋玉接受与批评 | 第34-51页 |
第一节 宋人宋玉接受的继承与变调 | 第34-41页 |
1. 趋俗与尚雅趣味并行 | 第34-37页 |
2. 自身家国变迁的关注 | 第37-38页 |
3. 自觉的情感调适 | 第38-41页 |
第二节 宋人宋玉的批评维度 | 第41-51页 |
1. “实用”与“伦理”意义上的考量 | 第41-44页 |
2. 文艺审美意义上的再认识 | 第44-51页 |
第四章 宋人宋玉接受的文化心态 | 第51-66页 |
第一节 艺文“唯美”“载道”的平衡 | 第51-57页 |
第二节 道德桎梏下的“艳情”过渡 | 第57-59页 |
第三节 理性目光下的观照 | 第59-62页 |
第四节 生在唐人后的继承与挑战 | 第62-66页 |
结论 | 第66-68页 |
附录 “宋玉接受”研究动态与水平 | 第6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后记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