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前言 | 第10-31页 |
·芥蓝的概述 | 第11-12页 |
·作物产量的生理学及形成过程 | 第12-20页 |
·作物产量概念 | 第12-13页 |
·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 第13-14页 |
·作物产量形成的生理机制 | 第14-20页 |
·光合面积 | 第14页 |
·光合能力 | 第14-15页 |
·光合时间 | 第15-16页 |
·光合产物的消耗 | 第16-17页 |
·光合产物的分配利用 | 第17-18页 |
·营养元素 | 第18-20页 |
·水分 | 第20页 |
·植物花时基因调控机理 | 第20-28页 |
·开花时间信号途径 | 第21-27页 |
·光周期途径(The Photoperiod Response Pathways) | 第21-23页 |
·春化途径(The Vernalization Pathway) | 第23-24页 |
·自主反应途径(The Autonomous Pathway) | 第24-25页 |
·赤霉素途径(The GA Pathway) | 第25-27页 |
·其他调控因素 | 第27-28页 |
·拟南芥开花途径网络 | 第28页 |
·拟南芥开花时间调控研究的前景与进展 | 第28页 |
·RNA 干扰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植物中的应用 | 第28-31页 |
·RNA 干扰的定义及其特征 | 第28-29页 |
·RNA 干扰技术的作用机制 | 第29页 |
·RNA 干扰在植物中的应用 | 第29-31页 |
·植物基因功能分析 | 第29-30页 |
·植物抗病毒研究中的应用 | 第30页 |
·作物品种改良中的应用 | 第30-3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1-38页 |
·植物材料 | 第31页 |
·菌株与质粒 | 第31页 |
·培养基 | 第31页 |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31-32页 |
·试剂 | 第31-32页 |
·仪器 | 第32页 |
·大肠杆菌质粒的提取 | 第32-33页 |
·DNA 片段的PCR 扩增 | 第33页 |
·质粒的转化 | 第33-34页 |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氯化钙法) | 第33-34页 |
·质粒对大肠杆菌的转化 | 第34页 |
·表达载体导入农杆菌及其鉴定 | 第34-35页 |
·冻融法导入根癌农杆菌MP90 | 第34-35页 |
·农杆菌转化子的鉴定 | 第35页 |
·芥蓝无菌苗的培养及下胚轴预培养 | 第35页 |
·农杆菌侵染 | 第35页 |
·分化培养 | 第35-36页 |
·生根培养 | 第36页 |
·转基因芥蓝植株的分子检测 | 第36-37页 |
·转基因芥蓝植株叶片总DNA 的提取 | 第36-37页 |
·转基因芥蓝植株的PCR 扩增检测 | 第37页 |
·转基因植株表型鉴定 | 第37-3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8-47页 |
·农杆菌转化再生体系的单因子效应分析 | 第38-40页 |
·感染时间单因子分析 | 第39页 |
·Carb 浓度单因子分析 | 第39页 |
·Kan 浓度单因子分析 | 第39-40页 |
·AgNO_3 浓度单因子分析 | 第40页 |
·质粒PK7GWIWG2-BNC220 大肠杆菌转化子的鉴定 | 第40-41页 |
·质粒PK7GWIWG2-BNC220 导入农杆菌 | 第41页 |
·表达转基因芥蓝植株的分子检测 | 第41-42页 |
·转基因芥蓝表型检测 | 第42-47页 |
4 讨论 | 第47-50页 |
·感染时间、KAN 筛选浓度及CARB 浓度对芥蓝遗传转化的影响 | 第47页 |
·AGN03 对芥蓝遗传转化的影响 | 第47-48页 |
·其他因素对芥蓝遗传转化的影响 | 第48-49页 |
·转基因芥蓝移入土壤的影响因素 | 第49页 |
·C220 基因沉默的转基因植株表型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附录一 本研究所采用的培养基配方 | 第56-57页 |
附录二 药品配方 | 第57-58页 |
附录三 本研究所用载体 | 第58-59页 |
附录四 本文所用DNA MARKER 图谱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