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烈度地震区公路隧道振动台模型试验方案设计及减震方法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 ·选题背景及立题依据 | 第9-10页 |
| ·隧道震害实例 | 第10-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山岭隧道震害及抗震方法研究 | 第15-26页 |
| ·震害模式研究 | 第15-16页 |
| ·震害因素分析 | 第16-19页 |
| ·震级和震中距对隧道震害的影响 | 第17-18页 |
| ·覆盖厚度对隧道震害的影响 | 第18页 |
| ·围岩条件对隧道震害的影响 | 第18-19页 |
| ·结构形式对隧道震害的影响 | 第19页 |
| ·隧道抗震分析方法综述 | 第19-22页 |
| ·原型观测 | 第20页 |
| ·模型试验 | 第20-21页 |
| ·理论分析 | 第21-22页 |
| ·隧道减震措施研究 | 第22-26页 |
| ·山岭隧道的一般减震方法和措施 | 第22-26页 |
| 第三章 结构有限元动力分析方法及边界条件 | 第26-39页 |
| ·有限元法基本思路 | 第26页 |
| ·动力平衡方程的建立方法 | 第26-27页 |
| ·整体动力平衡微分方程的建立 | 第27-29页 |
| ·动力平衡方程的求解 | 第29-31页 |
| ·动力边界条件 | 第31-32页 |
| ·地震波处理中的几个问题 | 第32-39页 |
| ·引言 | 第32-33页 |
| ·傅立叶变换 | 第33-37页 |
| ·滤波 | 第37-39页 |
| 第四章 振动台模型试验方案设计 | 第39-64页 |
| ·引言 | 第39页 |
| ·期望达到的试验目的 | 第39-40页 |
| ·振动台模型试验的装置 | 第40-41页 |
| ·振动台模型试验相似关系和洞口段模拟范围 | 第41-44页 |
| ·振动台模型试验相似材料的选择 | 第44-45页 |
| ·测试仪器的选取及其依据 | 第45-47页 |
| ·量测信息与传感器类型的选取 | 第45页 |
| ·传感器布置的原则和依据 | 第45-47页 |
| ·振动台试验测点的布置 | 第47-50页 |
| ·模型制作详细操作步骤 | 第50-54页 |
| ·围岩的制作 | 第50-52页 |
| ·减震层、初期支护和二衬结构的制作 | 第52-53页 |
| ·防水层的铺设 | 第53页 |
| ·洞门的制作 | 第53-54页 |
| ·仪器埋放 | 第54-55页 |
| ·模型浇筑流程 | 第55-58页 |
| ·加载制度 | 第58-62页 |
| ·试验数据采集 | 第62-63页 |
| ·试验结果记录 | 第63页 |
| ·小结 | 第63-64页 |
| 第五章 隧道减震措施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64-101页 |
| ·数值计算 | 第64-65页 |
| ·概述 | 第64页 |
| ·依托工程概况 | 第64-65页 |
| ·横向减震层分析 | 第65-67页 |
| ·非惯性力作用的纵向抗震分析 | 第67-68页 |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68-73页 |
| ·模型及边界条件 | 第68-72页 |
| ·地震波的选用及阻尼的确定 | 第72-73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73-99页 |
| ·某一时刻衬砌应力分析 | 第73-78页 |
| ·峰值主拉(压)应力分析 | 第78-87页 |
| ·峰值位移分析 | 第87-99页 |
| ·小结 | 第99-101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1-104页 |
| ·研究结论 | 第101-102页 |
| ·研究展望 | 第102-104页 |
| 致谢 | 第104-10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5-108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08-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