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3-28页 |
1.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1页 |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概况 | 第13-14页 |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 | 第14-19页 |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诊断指标 | 第19-21页 |
2.缺氧诱导因子、酸敏感离子通道的研究概况 | 第21-24页 |
·缺氧诱导因子 | 第21-23页 |
·酸敏感离子通道 | 第23-24页 |
3.祖国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及中药骨康的应用 | 第24-28页 |
·中医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4-26页 |
·中医治则与中药骨康的应用 | 第26-28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8-36页 |
1.临床资料 | 第28-29页 |
·研究对象 | 第28页 |
·诊断标准 | 第28页 |
·纳入病例标准 | 第28页 |
·排除病例标准 | 第28-29页 |
2.研究方法 | 第29-32页 |
·实验分组 | 第29页 |
·观察项目 | 第29页 |
·检测方法 | 第29页 |
·检测步骤 | 第29-32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2页 |
3.结果 | 第32-36页 |
·三组HIF-1α、ASICs的检测结果(表1) | 第32-34页 |
·三组HIF-1α、ASICs及BM D的相关性分析(表2) | 第34-36页 |
第三部分 动物实验 | 第36-45页 |
1.材料和方法 | 第36-40页 |
·实验对象 | 第36页 |
·饲养环境 | 第36页 |
·分组方法 | 第36页 |
·造模方法 | 第36页 |
·药物制备 | 第36-38页 |
·治疗方法 | 第38页 |
·取材方法 | 第38页 |
·观察项目 | 第38-40页 |
·统计学方法 | 第40页 |
2.结果 | 第40-45页 |
·造模3个月后手术组与空白组骨密度比较见表1 | 第40页 |
·治疗2个月后各组骨密度比较见表2 | 第40-41页 |
·治疗2月后各组血清HIF-la、AIsCs含量变化的比较分析 | 第41-42页 |
·HIF-la、ASICs和BMD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42-45页 |
讨论 | 第45-49页 |
结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附录 | 第57-5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