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现状与核心技术 | 第9-12页 |
·国外发展现状 | 第9-10页 |
·我国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发展概况 | 第10-12页 |
·混合动力汽车的核心技术 | 第12页 |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 | 第12-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3-14页 |
第2章 基于ADAMS虚拟样机的车辆动力学建模 | 第14-29页 |
·虚拟样机技术简介 | 第14-15页 |
·ADAMS多刚体动力学理论 | 第15-19页 |
·ADAMS动力学方程 | 第15-17页 |
·ADAMS多刚体自由度 | 第17-19页 |
·基于虚拟样机的汽车多体动力学模型 | 第19-28页 |
·底盘模型 | 第20页 |
·前悬架模型 | 第20-21页 |
·转向机构模型 | 第21-22页 |
·后悬架模型 | 第22-23页 |
·轮胎文件 | 第23-24页 |
·路面文件 | 第24页 |
·整车模型及其约束自由度分析 | 第24-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串联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及能量流分析 | 第29-47页 |
·串联混合动力汽车的结构. | 第29页 |
·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的能量流形式 | 第29-35页 |
·混合动力系统功率流 | 第30-31页 |
·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功率流 | 第31-32页 |
·串联式混合动力系统的控制策略 | 第32-35页 |
·基于SIMULINK/stateflow的控制状态流 | 第35-43页 |
·SIMULINK/stateflow概念 | 第35页 |
·基于SIMULINK/stateflow的串联混合动力控制状态流 | 第35-43页 |
·串联混合动力系统动力匹配 | 第43-46页 |
·串联混合动力系统动力匹配原则 | 第43页 |
·串联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参数选择 | 第43-45页 |
·串联混合动力控制策略控制参数匹配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串联混合动力系统的整车仿真分析 | 第47-55页 |
·基于MATLAB/SIMULINK的部件建模 | 第47-52页 |
·整车动力学模型 | 第47-48页 |
·发动机模型 | 第48-50页 |
·能量存储单元模型 | 第50-51页 |
·感应电机模型 | 第51-52页 |
·整车动力学联合仿真模型 | 第52页 |
·仿真结果 | 第52-55页 |
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Ⅰ:Fiala轮胎文件(.tir)编写格式 | 第60-62页 |
附录Ⅱ:路面数据文件(car.rdf)的编写格式 | 第62-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