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河流论文

临江河回水河段富营养化特性、机制及人工浮床控制技术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11页
1 绪论第11-25页
   ·水体富营养化的研究现状第11-18页
     ·水体富营养化的定义与危害第11-12页
     ·富营养化成因与影响因素第12-14页
     ·富营养化的调查与评价第14-15页
     ·富营养化的模型第15-17页
     ·富营养化的防治第17-18页
   ·三峡水库蓄水对库区富营养化的影响第18-22页
     ·三峡水库简介第18页
     ·三峡水库水环境现状第18页
     ·三峡水库氮磷污染水平及其来源第18-21页
     ·三峡水库蓄水对库区水文、气象条件的影响第21页
     ·三峡水库蓄水对库区水环境质量的影响第21-22页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第22-25页
     ·临江河概况第22-23页
     ·问题的提出第23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3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23-24页
     ·研究创新点第24-25页
2 临江河回水河段富营养化特征与分析第25-65页
   ·研究方法第25-27页
     ·测试项目与分析方法第25-26页
     ·TSI 评价方法简介第26-27页
     ·数据分析第27页
   ·临江河回水河段水环境现状调查第27-37页
     ·水文、气象状况第27-31页
     ·DO 和COD第31-32页
     ·营养盐第32-36页
     ·Chla 含量的变化第36-37页
   ·临江河回水河段的富营养化现状评价第37-40页
   ·临江河回水河段的藻类原位观测第40-46页
     ·浮游藻类种群组成第40-45页
     ·藻类优势种及季节性变化第45-46页
   ·临江河回水河段富营养化的诱发因素第46-52页
   ·临江河回水河段富营养化的统计模型第52-64页
     ·单因子回归模型第52-61页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第61-62页
     ·模型的验证第62-63页
     ·模型的应用第63-64页
   ·小结第64-65页
3 临江河回水河段富营养化影响因素的灰关联分析第65-77页
   ·灰色关联分析第65-66页
     ·灰关联分析的原理第65页
     ·灰关联分析的计算方法第65-66页
   ·临江河回水河段春季富营养化相关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第66-71页
   ·临江河回水河段冬季CHLA 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第71-76页
   ·小结第76-77页
4 临江河回水河段藻类生长与消亡的模拟试验研究第77-103页
   ·试验器材与方法第77-80页
     ·试验器材第77-78页
     ·单因素试验设计第78-79页
     ·正交试验设计第79页
     ·分析与计算方法第79-80页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第80-94页
     ·不同温度条件下藻类的生长与消亡第80-82页
     ·不同光照条件下藻类的生长与消亡第82-84页
     ·不同水动力条件下藻类的生长与消亡第84-86页
     ·不同初始悬浮物浓度条件下藻类的生长与消亡第86-88页
     ·不同初始TN 浓度条件下藻类的生长与消亡第88-90页
     ·不同初始TP 浓度条件下藻类的生长与消亡第90-91页
     ·不同初始硅酸盐浓度条件下藻类的生长与消亡第91-93页
     ·藻类生长与消亡的动力学研究第93-94页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第94-101页
     ·正交试验结果第94-96页
     ·理化指标的变化第96-98页
     ·最适条件下藻类的培养第98-100页
     ·临江河回水河段藻类生长与消亡过程的初步分析第100-101页
   ·小结第101-103页
5 临江河回水河段的富营养化人工浮床控制技术第103-119页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103-105页
     ·试验装置与流程第103-104页
     ·试验水质及分析方法第104-105页
     ·人工浮床的强化措施第105页
   ·人工浮床对回水河段富营养化的防治效果第105-111页
     ·植物的生长状况第105-107页
     ·人工浮床对COD 的削减效果第107-108页
     ·人工浮床削减营养盐第108-110页
     ·人工浮床抑制Chla第110页
     ·人工浮床对富营养化水体处理效果的综合比较第110-111页
   ·人工浮床净化效果的影响因素第111-116页
     ·温度对人工浮床系统净化效果的影响第111-113页
     ·植物的生长状况对人工浮床的影响第113-114页
     ·浮床覆盖率对人工浮床的影响第114-116页
   ·强化人工浮床对富营养化的防治效果第116-118页
   ·小结第118-119页
6 人工浮床的对富营养化的防治机理研究第119-129页
   ·研究方法第119-121页
     ·试验装置与流程第119页
     ·示踪试验方法第119-120页
     ·流动模型第120页
     ·物料衡算第120-121页
   ·人工浮床的水力特性第121-123页
     ·人工浮床的流态特性第121-123页
     ·人工浮床的流动模型第123页
   ·人工浮床中的DO 特性第123-125页
   ·人工浮床的去污途径第125-127页
   ·人工浮床的抑藻机理第127-128页
   ·小结第128-129页
7 结论与建议第129-131页
   ·主要结论第129-130页
   ·建议第130-131页
致谢第131-133页
参考文献第133-145页
附录第145页
 A. 博士期间参与课题与论文发表情况第145页
 B. 参加科研情况第145页

论文共1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污泥制备陶粒轻集料及其热动力学特性研究
下一篇:砷酸盐固溶体溶解度与稳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