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言 | 第11-31页 |
·篦子三尖杉的生物学特性 | 第11-17页 |
·外部形态 | 第12页 |
·内部结构 | 第12-15页 |
·化学成分 | 第15-16页 |
·地理分布 | 第16页 |
·生态与群落学特点 | 第16页 |
·篦子三尖杉的分类位置 | 第16-17页 |
·篦子三尖杉的研究简史 | 第17-20页 |
·篦子三尖杉的系统分裂学研究 | 第17页 |
·篦子三尖杉的形态解剖学研究 | 第17页 |
·篦子三尖杉的孢粉学学研究 | 第17-18页 |
·篦子三尖杉的细胞学研究 | 第18页 |
·篦子三尖杉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18页 |
·篦子三尖杉的植物化学研究 | 第18-19页 |
·篦子三尖杉的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 | 第19页 |
·篦子三尖杉的生物生态学和群落学研究 | 第19页 |
·篦子三尖杉的其他研究 | 第19-20页 |
·三尖杉属植物的组织培养和药用生物碱研究 | 第20-23页 |
·国内外对三尖杉属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现状与评述 | 第20-21页 |
·三尖杉属植物药用生物碱的研究简史和现状 | 第21-23页 |
·生物碱介绍 | 第23-30页 |
·生物碱的性质 | 第23-25页 |
·生物碱的分类 | 第25-26页 |
·生物碱的药用作用 | 第26-28页 |
·生物碱提取与纯化技术 | 第28-30页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30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0-3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1-43页 |
·试验材料与仪器试剂 | 第31页 |
·试验材料 | 第31页 |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31页 |
·试验操作技术 | 第31-34页 |
·三种三尖杉老叶生物碱含量测定 | 第31-32页 |
·愈伤组织培养试验操作技术 | 第32-34页 |
·篦子三尖杉悬浮培养试验操作技术 | 第34页 |
·试验设计 | 第34-40页 |
·篦子三尖杉愈伤组织诱导试验 | 第34-36页 |
·篦子三尖杉愈伤组织培养和次生代谢物调控试验 | 第36-38页 |
·篦子三尖杉悬浮细胞培养的优化试验 | 第38-39页 |
·篦子三尖杉悬浮细胞培养中的高三尖杉酯碱次生代谢调控研究 | 第39-40页 |
·试验分析方法 | 第40-43页 |
·愈伤组织诱导中感染率测定 | 第40页 |
·愈伤组织诱导率测定 | 第40页 |
·愈伤组织生物量测定 | 第40-41页 |
·篦子三尖杉悬浮细胞培养参数的测定 | 第41页 |
·愈伤组织和悬浮细胞体内高三尖杉酯碱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 第41-43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3-70页 |
·湖南地区三种三尖杉生物碱含量测定 | 第43-44页 |
·高三尖杉酯碱标准品浓度与吸光度的关系 | 第43页 |
·回收率计算 | 第43-44页 |
·三种三尖杉中三尖杉总碱类含量测定 | 第44页 |
·愈伤组织诱导 | 第44-52页 |
·外源激素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44-47页 |
·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探讨激素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47-48页 |
·取材季节和取材部位对外植体感染率和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 | 第48-52页 |
·愈伤组织培养及高三尖杉酯碱代谢的调控 | 第52-60页 |
·蔗糖浓度、接种量和pH值对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 第52-56页 |
·植物生长素对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 第56-57页 |
·天然有机物对愈伤组织生长及其高三尖杉酯碱含量的影响 | 第57-60页 |
·愈伤组织生长曲线 | 第60页 |
·篦子三尖杉悬浮细胞培养的研究 | 第60-68页 |
·细胞生长曲线和高三尖杉酯碱含量变化曲线的研究 | 第60-62页 |
·接种量、摇床转速和蔗糖浓度对篦子三尖杉细胞生长的影响 | 第62-66页 |
·pH值对细胞生长及其高三尖杉酯碱含量的影响 | 第66-67页 |
·前体对细胞生长和高三尖杉酯碱代谢的影响 | 第67-68页 |
·不同培养方式对愈伤组织中高三尖杉酯碱含量的影响 | 第68-70页 |
4 结论 | 第70-74页 |
·湖南地区三种三尖杉叶片中高三尖杉酯碱的含量高低 | 第70页 |
·愈伤组织诱导 | 第70-71页 |
·愈伤组织培养及次生代谢产物的调控 | 第71-72页 |
·篦子三尖杉悬浮细胞培养及高三尖杉酯碱代谢研究 | 第72-73页 |
·篦子三尖杉愈伤组织和悬浮细胞培养细胞生长周期的研究 | 第73页 |
·篦子三尖杉愈伤组织和悬浮细胞中高三尖杉酯碱的检测 | 第73-74页 |
5 展望与创新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附录A | 第81-82页 |
附录B | 第82-83页 |
附录C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