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出资的法律分析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第一章 劳务与劳务出资 | 第13-24页 |
第一节 劳务的界定 | 第13-16页 |
一、劳务的含义 | 第13-14页 |
二、劳务与其他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14-16页 |
第二节 劳务出资的界定 | 第16-21页 |
一、公司法上的一般资本制度与出资 | 第16-20页 |
二、劳务出资的概念 | 第20-21页 |
第三节 劳务资本的特性与分类 | 第21-24页 |
一、劳务资本的特性 | 第21-23页 |
二、劳务资本的分类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劳务出资的必要性分析 | 第24-40页 |
第一节 劳务出资价值的理论分析 | 第24-26页 |
第二节 劳务出资的现实性需要 | 第26-40页 |
一、劳务型干股的需要 | 第26-30页 |
二、职工持股计划的需要 | 第30-33页 |
三、股份合作制企业的需要 | 第33-37页 |
四、期股与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需要 | 第37-38页 |
五、戴帽公司归正和产权划定的需要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劳务出资的可行性分析 | 第40-49页 |
第一节 目前劳务出资的两大障碍 | 第41-42页 |
一、劳务资本不易评估 | 第41页 |
二、劳务资本不易转让 | 第41-42页 |
第二节 障碍的破解途径 | 第42-49页 |
一、劳务资本价值评估的可行性分析 | 第43-46页 |
二、劳务资本转让的可行性分析 | 第46-49页 |
第四章 构建劳务出资制度的思考 | 第49-86页 |
第一节 国外劳务出资的立法模式 | 第49-53页 |
一、禁止模式 | 第49页 |
二、限制模式 | 第49-52页 |
三、自由模式 | 第52页 |
四、评价与借鉴 | 第52-53页 |
第二节 我国对劳务出资的相关尝试 | 第53-60页 |
一、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尝试 | 第53-55页 |
二、《合伙企业法》的认可 | 第55-56页 |
三、相关的地方性规定 | 第56-58页 |
四、借鉴与完善 | 第58-60页 |
第三节 我国劳务出资的具体制度设计 | 第60-86页 |
一、劳务出资的评估 | 第60-64页 |
二、劳务出资股东人数与最高持股比例 | 第64-65页 |
三、劳务出资的履行 | 第65-68页 |
四、劳务出资股东的股权行使 | 第68-77页 |
五、劳务出资股份的退出 | 第77-78页 |
六、劳务出资股东的责任机制 | 第78-82页 |
七、劳务出资股东的纠纷解决机制 | 第82-86页 |
结语 | 第86-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附录 | 第92-93页 |
后记 | 第93-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