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区域物流协调机制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与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9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研究热点及不足 | 第18-19页 |
|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19-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 ·结构安排 | 第19-20页 |
|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20-22页 |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21-22页 |
| 第2章 区域物流协调机制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 第22-31页 |
| ·区域物流协调机制的内涵 | 第22-26页 |
| ·区域物流的内涵 | 第22-24页 |
| ·协调与协调机制 | 第24-25页 |
| ·物流协调机制 | 第25-26页 |
| ·理论基础 | 第26-31页 |
| ·区域经济理论 | 第26-28页 |
| ·系统论 | 第28-30页 |
| ·现代物流理论 | 第30-31页 |
| 第3章 中国-东盟区域物流协调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第31-41页 |
| ·区域物流协调的必要性分析 | 第31-38页 |
| ·物流改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第31-34页 |
| ·物流改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 第34-37页 |
| ·物流改善对中国.东盟进出口的影响 | 第37-38页 |
| ·区域物流协调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 第38-41页 |
| ·政府意向——《服务贸易协议》 | 第38-39页 |
| ·地理位置优势 | 第39页 |
| ·基础设施 | 第39-41页 |
| 第4章 中国-东盟区域物流合作的现状分析 | 第41-55页 |
| ·中国-东盟区域物流协调存在的问题 | 第41-46页 |
| ·国家物流政策不同 | 第41-43页 |
| ·经济和物流发展水平不同 | 第43-45页 |
| ·贸易结构的相似性 | 第45-46页 |
| ·中国-东盟区域物流合作现状的经济学分析 | 第46-55页 |
| ·物流需求现状 | 第46-50页 |
| ·物流供给现状 | 第50-51页 |
| ·物流市场均衡状态分析 | 第51-55页 |
| 第5章 中国-东盟区域物流协调的模型分析 | 第55-62页 |
| ·引力模型的简介 | 第55-56页 |
| ·模型的构建和数据来源 | 第56-57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56-57页 |
| ·数据来源 | 第57页 |
| ·模型的实证检验与修正 | 第57-59页 |
| ·模型的实证结果 | 第57-58页 |
| ·模型的修正 | 第58-59页 |
| ·模型的结果分析 | 第59-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第6章 中国-东盟区域物流协调的对策 | 第62-72页 |
| ·政府协调机制 | 第63-64页 |
| ·基础设施建设机制 | 第64-67页 |
| ·标准化协调机制 | 第67-69页 |
| ·机制之间的相互协调 | 第69-72页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 ·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72-73页 |
| ·未来研究展望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导师课题情况 | 第79-80页 |
| 附表 | 第80-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