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我国铁矿资源及其开发现状 | 第10-11页 |
·现有选矿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溶磷微生物 | 第12-13页 |
·我国生物冶金的发展 | 第12页 |
·微生物对磷的转化 | 第12-13页 |
·细菌的溶磷作用 | 第13页 |
·真菌的溶磷作用 | 第13页 |
·影响微生物浸出的主要因素 | 第13-16页 |
·微生物的性质 | 第13页 |
·矿石的性质 | 第13-14页 |
·矿石粒度 | 第14页 |
·矿石的化学成分 | 第14页 |
·环境条件 | 第14-16页 |
·温度 | 第14页 |
·介质pH值 | 第14页 |
·金属离子浓度 | 第14-15页 |
·表面活性剂 | 第15页 |
·培养基 | 第15-16页 |
·菌种的选育和鉴定 | 第16-17页 |
·菌种的选育 | 第16页 |
·菌种的鉴定 | 第16-17页 |
·生物湿法冶金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17-18页 |
·本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8页 |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18-20页 |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仪器与方法 | 第20-29页 |
·实验材料 | 第20-24页 |
·菌种 | 第20页 |
·实验药剂 | 第20-21页 |
·培养基 | 第21页 |
·铁矿样 | 第21-24页 |
·矿样制备 | 第21-22页 |
·矿石化学成分 | 第22-23页 |
·矿物组成及含量 | 第23页 |
·磷的存在形态及矿物粒度特性 | 第23-24页 |
·实验仪器 | 第24页 |
·实验方法 | 第24-26页 |
·灭菌方法 | 第24-25页 |
·细菌培养方法 | 第25页 |
·细菌浸矿方法 | 第25-26页 |
·分析方法 | 第26-29页 |
·pH测定 | 第26页 |
·细菌活性的测定 | 第26页 |
·细菌浸磷效果的测定 | 第26-29页 |
第3章 硫杆菌的培养特性研究 | 第29-36页 |
·At.t菌 | 第29-31页 |
·细菌学描述 | 第29页 |
·菌种的富集及培养特性 | 第29-30页 |
·菌种的纯培养特性 | 第30-31页 |
·At.f菌 | 第31-34页 |
·细菌学描述 | 第31-32页 |
·菌种的富集及培养特性 | 第32-33页 |
·菌种的纯培养特性 | 第33页 |
·16SrRNA鉴定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4章 混合菌浸矿最佳混合比例研究 | 第36-44页 |
·实验方法 | 第36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6-40页 |
·混合菌生长特性研究 | 第36-38页 |
·pH值 | 第36-37页 |
·Fe~(2+)氧化活性 | 第37页 |
·XRD分析 | 第37-38页 |
·混合菌浸矿研究 | 第38-40页 |
·pH值 | 第39页 |
·液相浸磷率 | 第39-40页 |
·固相浸磷率 | 第40页 |
·XRD分析 | 第40-42页 |
·SEM分析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5章 能源物质对细菌浸磷的影响 | 第44-47页 |
·实验方法 | 第44页 |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44-46页 |
·pH值 | 第44-45页 |
·液相浸磷率 | 第45-46页 |
·固相元素分析 | 第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6章 矿浆浓度对细菌浸磷的影响 | 第47-50页 |
·实验方法 | 第47页 |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47-49页 |
·pH值 | 第47-48页 |
·液相浸磷率 | 第48页 |
·固相元素分析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7章 培养基对At.f菌浸矿的影响 | 第50-57页 |
·实验方法 | 第50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0-56页 |
·pH值 | 第50-51页 |
·Fe~(2+)氧化活性 | 第51-52页 |
·液相浸磷率 | 第52-53页 |
·固相浸磷率 | 第53页 |
·XRD分析 | 第53-55页 |
·SEM分析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8章 Sphingomonas sp.培养特性研究 | 第57-62页 |
·菌种的分离纯化 | 第57-59页 |
·菌种的分离 | 第57-58页 |
·菌种的纯化 | 第58-59页 |
·菌种对能源物质的利用 | 第59-60页 |
·16SrRNA鉴定 | 第60页 |
·鞘氨醇单胞菌结构特征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9章 Sphingomonas sp.与At.f混合作用研究 | 第62-67页 |
·实验方法 | 第62-63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3-66页 |
·菌液生长pH值 | 第63页 |
·矿浆pH值 | 第63-64页 |
·固相浸磷率 | 第64页 |
·XRD分析 | 第64-65页 |
·SEM分析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10章 矿浆浓度的影响研究 | 第67-74页 |
·实验方法 | 第67页 |
·At.f:Sphingomonas sp.=3:1时矿浆浓度的影响 | 第67页 |
·At.f:Sphingomonas sp.=1:3时矿浆浓度的影响 | 第67页 |
·单独Sphingomonas sp.矿浆浓度的影响 | 第67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7-72页 |
·At.f:Sphingomonas sp.=3:1时矿浆浓度的影响 | 第67-69页 |
·pH值 | 第67-68页 |
·液相浸磷率 | 第68-69页 |
·固相浸磷率 | 第69页 |
·At.f:Sphingomonas sp.=1:3时矿浆浓度的影响 | 第69-70页 |
·pH值 | 第69-70页 |
·固相浸磷率 | 第70页 |
·单独Sphingomonas sp.矿浆浓度的影响 | 第70-72页 |
·pH值 | 第70-71页 |
·固相浸磷率 | 第71页 |
·XRD分析 | 第71-72页 |
·浸矿工艺条件初探 | 第72-73页 |
·实验方法 | 第7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2-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11章 细菌溶磷机理分析 | 第74-83页 |
·微生物溶磷机理研究现状 | 第74页 |
·硫杆菌浸矿机理研究 | 第74-76页 |
·Sphingomonas sp.浸磷机理研究 | 第76-80页 |
·硫酸与Sphingomonas sp.浸矿的比较 | 第76-78页 |
·实验方法 | 第7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6-78页 |
·Sphingomonas sp.溶解Ca_3(PO_4)_2实验 | 第78-79页 |
·实验方法 | 第7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8-79页 |
·Sphingomonas sp.最佳浸矿时间研究 | 第79-80页 |
·实验方法 | 第7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9-80页 |
·数学分析 | 第80-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12章 结论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附录(一) | 第90-91页 |
At.f 菌测序结果 | 第90-91页 |
附录(二) | 第91-92页 |
Sphingomonas sp.测序结果 | 第91-92页 |
附录(三)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