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10-11页 |
·旧路加宽改建技术研究现状分析及评价 | 第11-15页 |
·旧路加宽需解决的问题 | 第11-13页 |
·路基差异沉降分析与处治措施 | 第13-15页 |
·研究现状的分析评价 | 第15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路基改建方案的比选 | 第16-22页 |
·改建方案的选择 | 第16-18页 |
·路网加密方案 | 第16页 |
·近距离新建方案 | 第16-17页 |
·旧路加宽方案 | 第17-18页 |
·加宽方案选择 | 第18页 |
·加宽方式 | 第18-21页 |
·单侧加宽 | 第18-19页 |
·两侧加宽 | 第19-20页 |
·分离式加宽 | 第20页 |
·混合加宽 | 第20-21页 |
·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路基加宽数值模拟 | 第22-34页 |
·旧路加宽理论分析思路 | 第22-26页 |
·地基沉降与路基稳定性分析 | 第22页 |
·旧路加宽的路基与地基压缩变形分析 | 第22-25页 |
·旧路加宽路基在行车荷载作用下塑性累积变形的探索分析 | 第25-26页 |
·旧路拓宽变形量计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26-28页 |
·路堤表面沉降不均匀曲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28-30页 |
·路堤表面沉降沿水平方向分布曲线与填土高度h的关系 | 第28-29页 |
·路堤表面沉降沿水平方向分布曲线与路基模量的关系 | 第29-30页 |
·路堤表面沉降沿水平方向分布曲线与地基模量的关系 | 第30页 |
·地基表面沉降不均匀曲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32页 |
·地基表面沉降沿水平方向分布曲线与填土高度h的关系 | 第30-31页 |
·地基表面沉降沿水平方向分布曲线与路基模量的关系 | 第31页 |
·地基表面沉降沿水平方向分布曲线与地基模量的关系 | 第31-32页 |
·地基侧向位移沿深度方向分布曲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33页 |
·侧向位移沿深度方向分布曲线与填土高度的关系 | 第32-33页 |
·侧向位移沿深度方向分布曲线与地基模量的关系 | 第33页 |
·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路基加宽处治措施 | 第34-50页 |
·旧路加宽设计控制的原则及一般步骤 | 第34-35页 |
·旧路加宽设计控制的原则 | 第34-35页 |
·设计的一般步骤 | 第35页 |
·改扩建公路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 第35-37页 |
·贯彻设计原则 | 第35页 |
·路基路面 | 第35-36页 |
·排水 | 第36页 |
·减少施工干扰 | 第36-37页 |
·工程量计算 | 第37页 |
·路基拓宽后的质量问题分析 | 第37-41页 |
·不良地基的影响 | 第37-38页 |
·填土材料的影响 | 第38-39页 |
·不当的结合部处置手段的影响 | 第39-40页 |
·不当的压实工艺的影响 | 第40页 |
·特殊季节不当施工措施影响 | 第40页 |
·水的影响 | 第40页 |
·交通因素的影响 | 第40-41页 |
·路基拓宽处理技术 | 第41-49页 |
·基底处理 | 第41-42页 |
·路基填料的选择 | 第42页 |
·新旧路基衔接处理 | 第42-43页 |
·施工控制中应严格分层填筑分层压实 | 第43-44页 |
·路基防侧滑措施 | 第44页 |
·交通管制措施 | 第44-45页 |
·均衡稳定措施 | 第45页 |
·台阶处理措施 | 第45-46页 |
·旧路路基薄弱环节的处理 | 第46-47页 |
·用封层土对差异沉降的控制 | 第47页 |
·高路堤处治措施 | 第47-48页 |
·旧路结构层的利用 | 第48页 |
·针对不同特殊路基的处理措施 | 第48页 |
·桥涵台背填土处理 | 第48-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案例分析 | 第50-68页 |
·工程概况 | 第50页 |
·沿路自然地理概况 | 第50-51页 |
·工程任务介绍 | 第51页 |
·改建工程现状调查 | 第51-52页 |
·目标设定及可行性分析 | 第52-54页 |
·路基病害对策制定(见表5.4) | 第54页 |
·路基病害对策实施 | 第54-62页 |
·效果检查 | 第62-66页 |
·小结 | 第66-68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第68-70页 |
·主要结论 | 第68-69页 |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