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2-28页 |
| ·市场需求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其进展 | 第13-25页 |
| ·制备工艺 | 第13-15页 |
| ·生产原料 | 第15-20页 |
| ·菱镁矿 | 第15-17页 |
| ·白云石 | 第17-18页 |
| ·含镁工业废渣 | 第18-20页 |
| ·氧化镁和轻质碳酸镁的应用 | 第20-25页 |
| ·氧化镁的应用 | 第20-23页 |
| ·轻质碳酸镁 | 第23-25页 |
|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25-28页 |
| 第2章 循环碳化法的传质过程及其动力学研究 | 第28-49页 |
| ·实验 | 第28-31页 |
| ·实验原料 | 第28-29页 |
| ·实验装置及流程 | 第29-31页 |
| ·循环碳化工艺实验装置及流程 | 第29-31页 |
| ·机械搅拌碳化实验装置及流程 | 第31页 |
| ·分析方法 | 第31-33页 |
| ·标准溶液配制 | 第31页 |
| ·EDTA 溶液的标定 | 第31-32页 |
| ·氧化镁滴定度的计算 | 第32页 |
| ·碳化率计算 | 第32-33页 |
| ·循环碳化过程传质及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33-39页 |
| ·扩散传质 | 第33-35页 |
| ·碳化过程的传质及反应步骤 | 第33-34页 |
| ·CO_2气—液传质 | 第34-35页 |
| ·液-固传质 | 第35页 |
| ·动力学模型建立 | 第35-36页 |
| ·循环碳化过程反应速度控制步骤 | 第36-3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9-46页 |
| ·循环碳化工艺与机械碳化工艺的比较 | 第39-40页 |
| ·配气比例对碳化率的影响 | 第40-41页 |
| ·粒度对碳化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 ·气体流速在不同固液比条件下对碳化率的影响 | 第42-46页 |
| ·结论 | 第46-49页 |
| 第3章 采用高钙杂质镁矿物为原料对循环碳化工艺的研究 | 第49-75页 |
| ·实验 | 第49-61页 |
| ·实验原料 | 第49-50页 |
| ·实验原理 | 第50-53页 |
| ·实验装置及流程 | 第53-61页 |
| ·循环碳化工艺实验装置及流程 | 第53-55页 |
| ·循环碳化所得废渣制取碳酸钙流程 | 第55-61页 |
| ·分析方法 | 第61-64页 |
| ·溶液的配置与标定 | 第61-63页 |
| ·溶液的配置 | 第61-62页 |
| ·EDTA 溶液的标定 | 第62-63页 |
| ·吸碘值的计算 | 第63页 |
| ·各种元素滴定度的计算 | 第63-64页 |
| ·碳化率计算 | 第64页 |
| ·氧化钙的测定 | 第64页 |
| ·三氧化二铁的测定 | 第64页 |
| ·数据处理 | 第64-74页 |
| ·活性实验部分 | 第64-67页 |
| ·碳化实验部分 | 第67-68页 |
| ·配气比例对碳化率的影响 | 第67-68页 |
| ·固液比单一因素对碳化率得影响 | 第68页 |
| ·气体流速对碳化率的影响 | 第68-71页 |
| ·碳化温度对碳化率的影响 | 第71-73页 |
| ·矿渣处理 | 第73-74页 |
| ·结论 | 第74-75页 |
| 第4章 以含镁废渣为原料进行循环碳化的研究 | 第75-90页 |
| ·实验原理 | 第76-77页 |
| ·分析方法 | 第77-80页 |
| ·溶液的配置与标定 | 第77-78页 |
| ·溶液的配置 | 第77-78页 |
| ·EDTA 溶液的标定 | 第78页 |
| ·吸碘值的计算 | 第78-79页 |
| ·各种元素滴定度的计算 | 第79页 |
| ·碳化率计算 | 第79-80页 |
| ·氧化钙的测定 | 第80页 |
| ·铁元素的测定 | 第80页 |
| ·数据处理 | 第80-88页 |
| ·活性实验部分 | 第80-82页 |
| ·碳化实验部分 | 第82-88页 |
| ·配气比例对碳化率的影响 | 第82-83页 |
| ·固液比单一因素对碳化率得影响 | 第83-84页 |
| ·气体流速对碳化率的影响 | 第84-87页 |
| ·碳化温度对碳化率的影响 | 第87-88页 |
| ·杂质分离 | 第88页 |
| ·结论 | 第88-90页 |
| 第5章 结论 | 第90-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