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水体富营养化的现状及其原因 | 第10-11页 |
·水体富营养化现状 | 第10页 |
·水体富营养化形成的原因 | 第10-11页 |
·浅水湖泊富营养化常规处理技术 | 第11-12页 |
·外源性截污措施 | 第11页 |
·内源性污染工程控制措施 | 第11-12页 |
·直接除藻措施 | 第12页 |
·水生植物在湖泊生态系统营养循环中的作用 | 第12-15页 |
·水生植物修复富营养化水体原理 | 第12-13页 |
·不同水生植物在水体生态中的作用 | 第13-15页 |
·课题的研究意义、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2章 研究区水质基本状况 | 第18-25页 |
·研究区湖泊基本情况 | 第18页 |
·白洋淀淀区水质变化(以烧车淀历年水质变化为例) | 第18-21页 |
·白洋淀淀区野外调查 | 第21-25页 |
·样品的采集及测定 | 第21页 |
·淀区内水体水质状况 | 第21-23页 |
·淀区内水生植物的分布情况 | 第23页 |
·淀区内浮游植物分布情况 | 第23-24页 |
·野外调查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室内模拟几种水生植物对水体中藻类以及营养盐的调控 | 第25-3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实验场地与环境 | 第25页 |
·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实验设计 | 第26页 |
·监测指标和分析方法 | 第2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6-38页 |
·不同水生植物对藻类Chl-a的抑制效果 | 第26-28页 |
·对藻类组成结构的影响 | 第28-33页 |
·各组群落水体中环境因子变化 | 第33-35页 |
·各组群落对水体营养盐的调控 | 第35-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小试区围隔轮藻覆盖度实验 | 第39-4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9页 |
·实验材料 | 第39页 |
·实验设计 | 第39页 |
·监测指标和分析方法 | 第3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6页 |
·不同覆盖度的轮藻组对Chl-a的抑制效应 | 第39-40页 |
·不同覆盖度的轮藻组对不同形态的氮的抑制效应 | 第40-43页 |
·不同覆盖度的轮藻组对不同形态的磷的抑制效应 | 第43-45页 |
·不同覆盖度的轮藻组中环境因子的变化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示范工程区围隔水体水质的变化 | 第47-5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实验材料 | 第47页 |
·实验设计 | 第47-48页 |
·监测指标和分析方法 | 第4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8-57页 |
·不同围隔组对水体Chl-a的抑制效应 | 第48-49页 |
·不同围隔组对水体不同形态的氮的抑制效应 | 第49-52页 |
·不同围隔组对水体不同形态的磷的抑制效应 | 第52-54页 |
·不同组别水体中环境因子的变化 | 第54-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6章 室内模拟沉水植物腐解过程中水体DOM的变化特征 | 第58-6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8-59页 |
·实验材料与样品采集 | 第58-59页 |
·样品分析方法 | 第5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9-67页 |
·同步荧光光谱分析 | 第59-61页 |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 第61-65页 |
·水体DOM的荧光强度与其它水质参数的相关关系 | 第65页 |
·DOM组分紫外光谱特征 | 第65-66页 |
·A253/A203比值分析 | 第66-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68-70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建议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