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聊斋志异》中的儿童形象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聊斋志异》儿童形象的基本类型 | 第11-23页 |
一、《聊斋志异》的童话色彩 | 第11-12页 |
二、各具特色的儿童形象 | 第12-23页 |
(一) 孝悌儿童形象 | 第13-16页 |
(二) 善恶儿童形象 | 第16-19页 |
(三) 智勇儿童形象 | 第19-21页 |
(四) 神异儿童形象 | 第21-23页 |
第二章 《聊斋志异》儿童形象的塑造艺术 | 第23-35页 |
一、符合儿童特征的个性语言 | 第24-27页 |
(一) 彰显个性形象的叙述性语言 | 第24-26页 |
(二) 符合个性特征的人物语言 | 第26-27页 |
二、波澜起伏的心理诉说 | 第27-30页 |
(一) 社会环境制约下的儿童心理特征 | 第27-28页 |
(二) 情节变化影响下的儿童心理特征 | 第28-30页 |
三、突出人物性格的传神肖像 | 第30-33页 |
(一) 获取情感信息的表情描绘 | 第30-31页 |
(二) 不同观察角度的肖像描写 | 第31-33页 |
四、典型化的行动举止 | 第33-35页 |
(一) 用典型化行动昭示内心世界 | 第33-34页 |
(二) 用儿童性的游戏行动展现童心 | 第34-35页 |
第三章 《聊斋志异》儿童形象的生成根源 | 第35-45页 |
一、时代文风的习染 | 第36-38页 |
二、传统文化的沾溉 | 第38-41页 |
(一) 孝悌文化的影响 | 第38-39页 |
(二) 因果善恶报应的浸染 | 第39-40页 |
(三) 智勇美德的影响 | 第40-41页 |
三、社会现实的激发 | 第41-43页 |
四、塾师生涯的影响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注释 | 第46-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