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3页 |
ABSTRACT | 第13-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5页 |
·选题的意义及问题的提出 | 第15-16页 |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文章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地方政府间跨区域合作治理及其制度供给 | 第25-32页 |
·地方政府与跨区域合作治理 | 第25-28页 |
·地方政府间跨区域公共事务的特征 | 第25页 |
·跨区域公共事务治理中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 | 第25-26页 |
·地方政府跨区域合作治理中制度的功能 | 第26-28页 |
·地方政府间跨区域公共事务治理中的制度生产与制度供给 | 第28-32页 |
·制度生产的路径 | 第28页 |
·正式制度生产的集体行动困境 | 第28-29页 |
·非正式制度对正式制度的限制 | 第29-30页 |
·制度设计的成本 | 第30页 |
·制度环境的约束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地方政府跨区域合作治理中制度运行的障碍 | 第32-42页 |
·地方政府跨区域合作治理中制度运行的异化 | 第32-35页 |
·新型地方保护主义的出现 | 第32-33页 |
·区域政府间竞争的加剧 | 第33页 |
·制度实施中缺乏互信承诺 | 第33-34页 |
·制度运行中的信息不对称 | 第34页 |
·制度实施不全面 | 第34-35页 |
·地方政府跨区域合作治理中制度运行的监督困境 | 第35-38页 |
·监督制度的主体难以确定 | 第36页 |
·选择性激励的困境 | 第36-37页 |
·监督中的搭便车现象 | 第37-38页 |
·地方政府跨区域合作治理中制度评价的缺失 | 第38-42页 |
·制度成本和收益难以精确考量 | 第39页 |
·制度非耦合性的影响 | 第39-40页 |
·制度效率递减规律 | 第40页 |
·制度公平与个人公平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地方政府跨区域合作治理公共事务的制度变迁 | 第42-54页 |
·地方政府跨区域合作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 | 第43-47页 |
·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机制 | 第43-45页 |
·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质 | 第43-44页 |
·预期利益偏好 | 第44页 |
·制度自身存在生命周期 | 第44-45页 |
·制度变迁的外在动力机制 | 第45-47页 |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要求 | 第45页 |
·中央政府的政策引导 | 第45-46页 |
·区域合作实践的丰富和理论的勃兴 | 第46-47页 |
·地方政府跨区域合作制度变迁的阻力 | 第47-51页 |
·学理上的困境 | 第47-49页 |
·路径依赖 | 第47-48页 |
·“分利联盟” | 第48页 |
·制度变迁的成本收益 | 第48-49页 |
·现实的阻碍 | 第49-51页 |
·地方政府不合理的政绩观 | 第49页 |
·“区域弱势政府”利益补偿机制的欠缺 | 第49-50页 |
·区域内地方政府的恶性竞争 | 第50页 |
·“企业型领导人”的缺乏 | 第50-51页 |
·地方政府跨区域合作制度变迁的合力模型 | 第51-54页 |
第五章 地方政府跨区域公共事务治理的制度创新 | 第54-63页 |
·制度设计层面 | 第54-57页 |
·信息共享制度的确立 | 第54-55页 |
·制定综合的政绩考核与评估体系 | 第55页 |
·多样化区域治理模式的选择 | 第55-56页 |
·区域合作公约的建立 | 第56-57页 |
·多中心的制度安排 | 第57页 |
·制度实施主体 | 第57-60页 |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合作观 | 第57-58页 |
·制定“和而不同”的区域整合政策 | 第58页 |
·构建构建地方公共组织间网络关系 | 第58-59页 |
·优化社会资本 | 第59-60页 |
·加强政府人力资源建设 | 第60页 |
·制度环境层面 | 第60-63页 |
·加快行政体制改革 | 第60-61页 |
·健全法律法规 | 第61页 |
·设立区域发展基金 | 第61-62页 |
·培育参与型公民文化 | 第62-63页 |
第六章 文章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和不足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第71-72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