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选题依据及论文依托背景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泥石流总体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泥石流形成发育条件的研究现状 | 第17页 |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泥石流防治趋势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研究区范围及研究思路 | 第19-21页 |
第2章 研究区环境背景 | 第21-27页 |
·地形地貌 | 第21-22页 |
·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 | 第22-23页 |
·植被 | 第23页 |
·物理地质现象 | 第23页 |
·气象、水文 | 第23-25页 |
·人为因素 | 第25-27页 |
第3章 东河泥石流发育特征 | 第27-64页 |
·泥石流沟谷特征 | 第27-38页 |
·主沟段 | 第28-32页 |
·1号支沟(东河) | 第32-35页 |
·2号支沟(者波祖河) | 第35-38页 |
·泥石流形成区特征 | 第38-52页 |
·汇水地形 | 第38页 |
·泥石流物源 | 第38-50页 |
·泥石流物源启动条件分析 | 第50-52页 |
·泥石流流通区特征 | 第52-53页 |
·泥石流堆积区特征 | 第53-61页 |
·沟口堆积扇颗粒成分特征 | 第54-57页 |
·下坝址部位泥石流或洪流堆积物成分特征 | 第57-59页 |
·1 、2号支沟交接部位泥石流或洪流堆积物成分特征 | 第59-61页 |
·泥石流发育历史 | 第61-64页 |
第4章 泥石流运动特征及动力特性 | 第64-87页 |
·泥石流流速 | 第64-65页 |
·泥石流容重 | 第64-65页 |
·水力半径R | 第65页 |
·泥石流流量 | 第65-70页 |
·计算公式 | 第65-66页 |
·计算参数确定 | 第66-69页 |
·计算结果 | 第69-70页 |
·泥石流总量及输砂量计算 | 第70-78页 |
·洪水总量计算 | 第70-73页 |
·设计洪水过程线 | 第73-76页 |
·泥石流总量和输砂量 | 第76-78页 |
·泥石流发生频率 | 第78-85页 |
·1号支沟 | 第78-79页 |
·2号支沟 | 第79-81页 |
·东河主沟 | 第81-85页 |
·泥石流撞击力 | 第85-87页 |
·泥石流块度分析 | 第85页 |
·泥石流冲击力计算 | 第85-87页 |
第5章 东河泥石流对拟建工程区影响评价 | 第87-93页 |
·东河水利枢纽总体布置概况 | 第87-88页 |
·东河泥石流对下坝址工程部位影响评价 | 第88-91页 |
·东河泥石流对拟建拦碴坝工程部位的影响评价 | 第91-93页 |
第6章 东河泥石流防治措施研究 | 第93-122页 |
·泥石流防治方法研究 | 第93-103页 |
·泥石流防治原则 | 第93-95页 |
·泥石流防治方法 | 第95-103页 |
·生物防治方法 | 第96-99页 |
·岩土工程防治方法 | 第99-102页 |
·其他防治措施 | 第102-103页 |
·东河泥石流综合治理研究 | 第103-122页 |
·东河泥石流防治目标与原则 | 第103页 |
·泥石流防治方案 | 第103-106页 |
·泥石流防治方案设计 | 第106-122页 |
·拦碴坝设计 | 第106-120页 |
·生物治理 | 第120-122页 |
结论及建议 | 第122-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130-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