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42页 |
| ·生物固氮简介和意义 | 第13页 |
| ·根瘤菌分类及多样性研究进展 | 第13-21页 |
| ·早期根瘤菌的分类系统及分类地位 | 第14页 |
| ·现代根瘤菌的分类及研究进展 | 第14-21页 |
| ·根瘤菌多样性研究进展与方法 | 第21-28页 |
| ·生物多样性概念及意义 | 第21-22页 |
| ·国内外根瘤菌多样性研究进展 | 第22页 |
| ·根瘤菌的表型多样性及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 ·根瘤菌的遗传多样性及研究方法 | 第25-28页 |
| ·干旱地区和极端环境下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体固氮 | 第28-32页 |
| ·盐和渗透压力 | 第29-30页 |
| ·土壤水分不足 | 第30页 |
| ·高温与热胁迫 | 第30-31页 |
| ·土壤酸碱 | 第31页 |
| ·养分含量 | 第31-32页 |
| ·野生豆科植物根瘤菌及其共生固氮 | 第32-34页 |
| ·野生豆科植物根瘤菌固氮体系及共生固氮 | 第32页 |
| ·野生豆科植物根瘤菌的多样性及分类 | 第32-34页 |
|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34-42页 |
| ·西北干旱及半干旱地区特点 | 第34-35页 |
|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和豆科植物生态意义 | 第35-36页 |
| ·西北地区根瘤菌资源研究概况 | 第36页 |
| ·西北地区骆驼刺及其根瘤菌研究概况 | 第36-38页 |
| ·黄芪豆科植物及其根瘤菌研究概况 | 第38-40页 |
| ·西北地区刺槐及其根瘤菌研究概况 | 第40-42页 |
| 第二章 骆驼刺根瘤菌多样性及系统发育研究 | 第42-6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2-43页 |
| ·菌株来源 | 第42页 |
| ·DNA 样品准备与提取 | 第42-43页 |
| ·16S RDNA、NODA、NODC 和NIFH 基因的PCR-RFLP 分析 | 第43-46页 |
| ·PCR 与酶切 | 第43-45页 |
| ·PCR-RFLP 结果与分析 | 第45-46页 |
| ·16S RDNA 和持家基因(GLNA、DNAJ、RECA 和GLNA 基因)全序列分析 | 第46-52页 |
| ·方法 | 第46页 |
| ·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46-47页 |
| ·16S rDNA 系统发育分析 | 第47页 |
| ·dnaK 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 第47-49页 |
| ·dnaJ 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 第49-51页 |
| ·recA 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 第51-52页 |
| ·glnA 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 第52页 |
| ·脂肪酸组成分析(FAME) | 第52-57页 |
| ·提取方法 | 第52-54页 |
| ·分析方法 | 第54页 |
| ·全细胞脂肪酸组成结果与分析 | 第54-57页 |
| ·共生基因(NODA、NODC、NIFH 基因)序列分析 | 第57-60页 |
| ·方法 | 第57页 |
| ·nodA 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 第57页 |
| ·nodC 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 第57-59页 |
| ·nifH 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 第59-60页 |
| ·G+CMOL%和TM 测定 | 第60-62页 |
| ·菌体准备 | 第60页 |
| ·大量DNA 提取步骤 | 第60-61页 |
| ·DNA 纯度及浓度检测 | 第61页 |
| ·G+Cmol%测定 | 第61页 |
| ·Tm 值的测定 | 第61页 |
| ·G+Cmol%和Tm 结果与分析 | 第61-62页 |
| ·DNA-DNA 同源性分析 | 第62-64页 |
| ·DNA-DNA 杂交方法 | 第62页 |
| ·DNA-DNA 同源性结果与分析 | 第62-64页 |
| ·形态测定 | 第64-65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65-67页 |
| ·骆驼刺根瘤菌的系统发育 | 第65页 |
| ·多种持家基因在分类研究中的应用 | 第65页 |
| ·基因进化与转移 | 第65-66页 |
| ·骆驼刺根瘤菌共生固氮重要性 | 第66-67页 |
| 第三章 西北地区黄芪根瘤菌多样性及其分布研究 | 第67-8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67-68页 |
| ·试验菌株 | 第67页 |
| ·16S rDNA、nodA、nodC 和nifH 基因多态性分析(PCR-RFLP) | 第67页 |
| ·16S rDNA 和nodC 基因系统分析 | 第67-68页 |
| ·结瘤试验及植物实验统计 | 第68页 |
| ·16S RDNA、NODA、NODC 和NIFH 基因PCR-RFLP 结果分析 | 第68-71页 |
| ·试验菌株 | 第68-71页 |
| ·16S rRNA、nodA、nodC 和nifH 的扩增情况 | 第71页 |
| ·16S rRNA PCR-RFLP 分析 | 第71页 |
| ·共生基因的PCR-RFLP 分析 | 第71页 |
| ·16S RDNA 测序及序列分析 | 第71-72页 |
| ·NODC 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 第72-75页 |
| ·结瘤试验及植物生长量统计结果与分析 | 第75-77页 |
| ·黄芪根瘤菌的寄主范围 | 第75-76页 |
| ·接种植物生长量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 第76-7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77-80页 |
| ·黄芪根瘤菌的多样性 | 第77-78页 |
| ·共生基因多样性与基因转移的关系 | 第78页 |
| ·黄芪根瘤菌的起源及黄河水灌溉对根瘤菌的分布影响 | 第78-80页 |
| 第四章 入侵植物刺槐根瘤菌与美洲、欧洲刺槐根瘤菌系统发育关系 | 第80-8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80页 |
| ·菌株分离与互接 | 第80页 |
| ·16S rDNA、nodA、nodC 和nifH 基因多态性分析(PCR-RFLP) | 第80页 |
| ·16S rDNA、nodA、nodC 和nifH 基因系统发育树的建立 | 第80页 |
| ·PCR-RFLP 结果与分析 | 第80页 |
| ·16S RDNA、NODA、NODC 和NIFH 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 第80-81页 |
| ·16S rDNA 系统发育分析 | 第80-81页 |
| ·共生基因nodA、nodC 和nifH 系统发育分析 | 第81页 |
| ·刺槐根瘤菌的多样性 | 第81-86页 |
| ·基因转移与刺槐根瘤菌的进化 | 第86-87页 |
| ·入侵植物刺槐的共生关系及其起源 | 第87-88页 |
| 第五章 西北地区骆驼刺、黄芪和刺槐根瘤菌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 | 第88-91页 |
| ·骆驼刺、黄芪和刺槐根瘤菌之间的16S RRNA 系统发育关系 | 第88-90页 |
| ·骆驼刺、黄芪和刺槐根瘤菌之间的NODC 基因系统发育关系 | 第90-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108页 |
| 附录1 | 第108-109页 |
| 附录2 | 第109-112页 |
| 缩略词(ABBREVIATIONS) | 第112-113页 |
| 致谢 | 第113-114页 |
| 作者简介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