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7页 |
|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英文缩略语 | 第11-13页 |
| 文献综述 | 第13-24页 |
| 综述一 脓毒症肠功能障碍的西医研究进展 | 第13-19页 |
| 1 脓毒症已成为目前危重病领域的研究热点 | 第13页 |
| 2 肠功能障碍是触发脓毒症并促进其病情恶化的重要因素 | 第13-15页 |
| ·肠功能障碍的相关概念 | 第13-14页 |
| ·脓毒症肠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 | 第14-15页 |
| 3 脓毒症肠功能障碍的诊治进展 | 第15-19页 |
| ·肠功能障碍的诊断分级标准 | 第15-16页 |
| ·肠功能障碍的检测 | 第16-17页 |
| ·脓毒症肠功能障碍的治疗进展 | 第17-19页 |
| 综述二 中医对脓毒症肠功能障碍的认识及诊治进展 | 第19-24页 |
| 1 现代中医对于脓毒症的辨证体系已基本形成 | 第19-21页 |
| ·王今达教授的"菌毒并治"及"四证四法" | 第19-20页 |
| ·王宝恩、张淑文教授提出脓毒症及MODS的四个主要证型 | 第20页 |
| ·刘清泉认为脓毒症辨证方法应采用六经营血辨证 | 第20页 |
| ·李月彩提出"证态"的概念 | 第20-21页 |
| 2 通里攻下法治疗脓毒症肠功能障碍的疗效显著 | 第21-22页 |
| ·通里攻下法及相关方药的研究进展 | 第21页 |
| ·大黄对脓毒症肠功能障碍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 3 脓毒症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中肠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案 | 第22-24页 |
| 前言 | 第24-25页 |
| 临床资料 | 第25-26页 |
| 1 临床资料 | 第25页 |
| 2 入选标准 | 第25页 |
| 3 排除标准 | 第25-26页 |
| 诊疗标准 | 第26-30页 |
| 1 诊断标准 | 第26-27页 |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26-27页 |
|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第27页 |
| 2 分组方法 | 第27页 |
| 3 治疗方法 | 第27-28页 |
| ·基础治疗 | 第27页 |
| ·对照组治疗 | 第27-28页 |
| ·治疗组治疗 | 第28页 |
| 4 观察指标 | 第28-29页 |
| ·症候学评分 | 第28页 |
| ·实验室指标 | 第28-29页 |
| ·生存质量指标 | 第29页 |
| ·终点指标 | 第29页 |
| 5 统计方法 | 第29页 |
| 6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29-30页 |
| 结果 | 第30-34页 |
| 1 一般情况分析 | 第30-31页 |
| 2 治疗组中医证候分布 | 第31-32页 |
| 3 肠功能障碍评分 | 第32页 |
| 4 APACHE Ⅱ评分 | 第32页 |
| 5 炎症反应指标 | 第32-33页 |
| 6 凝血指标 | 第33页 |
| 7 两组疗前疗后肠内营养耐受性 | 第33-34页 |
| 8 两组14日病死率比较 | 第34页 |
| 9 两组死亡患者在ICU存活时间 | 第34页 |
| 讨论 | 第34-37页 |
| 1 脓毒症肠功能障碍患者主要中医证候分布 | 第34-35页 |
| 2 大黄甘草汤类方辨证灌肠可改善肠功能 | 第35页 |
| 3 大黄甘草汤类方辨证灌肠可降低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并改善其预后 | 第35页 |
| 4 大黄甘草汤类方辨证灌肠可减轻脓毒症炎症反应 | 第35-36页 |
| 5 凝血指标可不作为脓毒症肠功能障碍的主要疗效评价指标 | 第36页 |
| 6 中药灌肠给药方式在脓毒症肠功能障碍治疗中的应用 | 第36-37页 |
| 7 展望 | 第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41页 |
| 致谢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