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4页 |
| ·研究缘起 | 第13-14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9页 |
| ·研究目的 | 第14-18页 |
|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 ·基本概念 | 第19-22页 |
| ·情感 | 第19-21页 |
| ·总体性社会事实 | 第21-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22-27页 |
| ·田野工作 | 第23-24页 |
| ·社区研究方法 | 第24-27页 |
| ·情感研究方法 | 第27页 |
| ·黎族的背景 | 第27-34页 |
| ·族源研究 | 第30-31页 |
| ·黎族相关文化特征:合亩制、织锦与服饰、文身、船形屋等 | 第31-34页 |
| 第二章 人类学的情感研究 | 第34-63页 |
| ·发现情感 | 第35-38页 |
| ·情感人类学的理论梳理 | 第38-59页 |
| ·情感人类学研究中的两大范式 | 第40-42页 |
| ·情感普同论 | 第42-51页 |
| ·情感相对论 | 第51-59页 |
| ·情感人类学理论评述 | 第59-63页 |
| ·结构性张力 | 第59-61页 |
| ·两大范式的反思 | 第61-63页 |
| 第三章 情感的民族志情境:毛感高地的生态和社会结构 | 第63-113页 |
| ·生态背景 | 第63-88页 |
| ·通向田野之路 | 第63-64页 |
| ·地理与交通 | 第64-72页 |
| ·自然环境 | 第72-75页 |
| ·经济背景 | 第75-88页 |
| ·社会结构 | 第88-113页 |
| ·社会组织的流变 | 第88-92页 |
| ·村落系谱结构 | 第92-96页 |
| ·家 | 第96-108页 |
| ·亲属称谓 | 第108-113页 |
| 第四章 “Lao”的情感(激情/爱/悲伤) | 第113-143页 |
| ·日常生活中的“Lao” | 第114-128页 |
| ·日常生活的形态学特征 | 第114-123页 |
| ·世俗的欢腾“Lao”的展演 | 第123-126页 |
| ·多种形式的“Lao” | 第126-128页 |
| ·婚礼中的“Lao” | 第128-138页 |
| ·背景 | 第128-130页 |
| ·婚礼 | 第130-133页 |
| ·婚礼中“Lao”的表现 | 第133-136页 |
| ·婚姻中情感与社会结构的张力 | 第136-138页 |
| ·丧葬仪式中的“Lao” | 第138-141页 |
| ·小结 | 第141-143页 |
| 第五章 “Das”的情感(恐惧) | 第143-156页 |
| ·祖先鬼 | 第145-148页 |
| ·生活中的祖先鬼 | 第145-146页 |
| ·祭祖先鬼 | 第146-148页 |
| ·禁术 | 第148-151页 |
| ·异常人 | 第151-152页 |
| ·令村人恐惧敬畏的其他对象 | 第152-154页 |
| ·小结 | 第154-156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 第156-161页 |
| ·结论 | 第156-160页 |
| ·作为文化的情感 | 第157-158页 |
| ·作为实践的情感 | 第158-160页 |
| ·不足 | 第160-1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1-176页 |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76-177页 |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 第177-178页 |
| 致谢 | 第178-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