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引言 | 第8-12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对公司债的相关研究 | 第9-10页 |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0-12页 |
2 公司债券市场概述 | 第12-21页 |
·公司债券市场的相关概念 | 第12-13页 |
·公司债券的定义和特征 | 第12页 |
·公司债与企业债的区别 | 第12-13页 |
·公司债券的类型 | 第13-15页 |
·公司债的划分 | 第13-14页 |
·熊猫债券 | 第14-15页 |
·公司债衍生品介绍 | 第15-18页 |
·可转换公司债 | 第15-16页 |
·可交换公司债 | 第16页 |
·附认股权证公司债 | 第16-17页 |
·可转换公司债、可交换公司债与附认股权证公司债的比较 | 第17-18页 |
·公司债券相关理论 | 第18-21页 |
3 海外公司债市场发展经验 | 第21-28页 |
·美国公司债市场 | 第21-23页 |
·美国公司债市场现状 | 第21页 |
·美国公司债券市场构架及监管 | 第21-22页 |
·美国公司债券一级、二级市场 | 第22页 |
·促进美国公司债发展的因素分析 | 第22-23页 |
·欧洲公司债市场 | 第23-25页 |
·一级市场的发展 | 第23-24页 |
·二级市场的发展 | 第24页 |
·欧元债券市场结算、清算环节 | 第24-25页 |
·监管组织结构 | 第25页 |
·日本公司债市场 | 第25-26页 |
·日本债券市场构架及监管 | 第25-26页 |
·促进日本公司债发展的因素分析 | 第26页 |
·对我国公司债市场发展的启示 | 第26-28页 |
4 我国公司债券市场发展分析 | 第28-37页 |
·我国公司债券市场发展历程 | 第28-30页 |
·萌芽阶段:1984年-1986年 | 第28页 |
·起步阶段:1987年-1992年 | 第28页 |
·整顿阶段:1993年-2000年 | 第28-29页 |
·调整复苏阶段:2001年-2006年 | 第29页 |
·变革发展阶段:2007年至今 | 第29-30页 |
·我国发展公司债券市场现状 | 第30-32页 |
·我国发展公司债市场的制约因素 | 第32-37页 |
·主观因素 | 第32-33页 |
·政府对债券市场的功能定位偏误 | 第32页 |
·企业偏好股权融资 | 第32-33页 |
·客观因素 | 第33-37页 |
·公司债券市场规模偏小 | 第33-34页 |
·品种单一,交易量较低 | 第34页 |
·定价缺乏基准收益率曲线 | 第34-35页 |
·公司债券的发行审核制度 | 第35页 |
·二级市场流动性较差 | 第35页 |
·信用评级作用没有发挥 | 第35-37页 |
5 完善我国公司债市场的建议 | 第37-49页 |
·明确公司债市场的定位 | 第37-42页 |
·推进我国金融系统整合 | 第37页 |
·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 | 第37-38页 |
·建立"一主一辅"的债券市场结构 | 第38-42页 |
·两大债券市场的总体比较 | 第38-40页 |
·以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主体市场 | 第40-41页 |
·促进两大债券市场的有效连通 | 第41-42页 |
·加强公司债市场制度建设 | 第42-45页 |
·逐渐建立统一监管的体制 | 第42-43页 |
·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改革发行程序 | 第43-44页 |
·加快平台建设,完善做市机制 | 第44页 |
·完善基准收益率曲线 | 第44-45页 |
·培育公司债券市场机构投资者 | 第45页 |
·逐步放宽机构投资者进入限制 | 第45页 |
·建立公司债券投资基金 | 第45页 |
·完善保护投资者相关制度 | 第45-47页 |
·完善公司债信托制度 | 第46页 |
·完善公司债债权人会议 | 第46页 |
·实行自愿保险制度 | 第46-47页 |
·规范公司债券信用评级系统 | 第47-49页 |
·倡导为投资者服务的评级理念 | 第47页 |
·增强评级的客观性、独立性和专业性 | 第47页 |
·完善公司债券评级指标体系 | 第47-49页 |
6 结论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