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页 |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和成果 | 第9-10页 |
三、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10页 |
四、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第一章 酌定量刑情节的基本范畴 | 第11-22页 |
第一节 酌定量刑情节的概念 | 第11-19页 |
一、酌定量刑情节的本质属性 | 第11-14页 |
二、酌定量刑情节的基本特征 | 第14-16页 |
三、酌定量刑情节的外延 | 第16-17页 |
四、酌定量刑情节的功能 | 第17-18页 |
五、酌定量刑情节的地位和作用 | 第18-19页 |
第二节 酌定量刑情节法定化的基本范畴 | 第19-22页 |
一、酌定量刑情节法定化的定义 | 第19-20页 |
二、法定化的酌定量刑情节与法定量刑情节的关系 | 第20-22页 |
第二章 酌定量刑情节法定化的背景 | 第22-27页 |
第一节 酌定量刑情节法定化的必要性 | 第22-24页 |
一、酌定量刑情节在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 第22-23页 |
二、酌定量刑情节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第二节 酌定量刑情节法定化的可能性 | 第24-27页 |
一、司法解释促进了酌定量刑情节的法定化 | 第25-26页 |
二、理论研究为酌定量刑情节法定化指明方向 | 第26-27页 |
第三章 酌定量刑情节法定化的目的 | 第27-30页 |
第一节 酌定量刑情节法定化的立法目的 | 第27-28页 |
一、实现与罪刑法定原则相衔接的立法目的 | 第27页 |
二、填补我国关于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空白 | 第27-28页 |
第二节 酌定量刑情节法定化的司法目的 | 第28-30页 |
一、为司法审判提供依据 | 第28页 |
二、规范司法解释并为其提供立法支持 | 第28-29页 |
三、有利于实现公正的审判 | 第29-30页 |
第四章 酌定量刑情节法定化的实现 | 第30-55页 |
第一节 酌定量刑情节的种类 | 第30-32页 |
一、总则性的酌定量刑情节和分则性的酌定量刑情节 | 第30-31页 |
二、体现社会危害性的酌定量刑情节和体现犯罪人人身危险性的酌定量刑情节 | 第31页 |
三、从宽的酌定量刑情节和从严的酌定量刑情节 | 第31页 |
四、单功能酌定量刑情节和多功能酌定量刑情节 | 第31-32页 |
第二节 刑法总则中酌定量刑情节的法定化 | 第32-45页 |
一、酌定量刑情节概念的法定化 | 第32-33页 |
二、被害人过错 | 第33-34页 |
三、老年人犯罪 | 第34-35页 |
四、首要分子 | 第35-36页 |
五、积极赔偿被害人 | 第36-37页 |
六、退赃 | 第37-38页 |
七、犯罪前科 | 第38-39页 |
八、偶犯 | 第39-40页 |
九、坦白 | 第40-42页 |
十、犯罪人平时的表现 | 第42-43页 |
十一、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系亲属关系 | 第43-44页 |
十二、对于《刑法》六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的理解 | 第44-45页 |
第三节 分则性酌定量刑情节的表现形式 | 第45-55页 |
一、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中的酌定量刑情节 | 第45-49页 |
二、真正军警抢劫 | 第49-50页 |
三、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的酌定量刑情节 | 第50-53页 |
四、事后受财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