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前言 | 第9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9-19页 |
| ·国内校本课程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对有关概念的理论研究 | 第10-12页 |
| ·校本课程产生的背景 | 第10页 |
| ·校本课程的释义 | 第10-12页 |
| ·校本课程的特点与意义 | 第12-14页 |
| ·校本课程开发是主动而有计划的变革策略 | 第12页 |
| ·校本课程开发是体现学校教育哲学思想的民主开发的课程决策过程 | 第12-13页 |
| ·校本课程开发旨在尊重学校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 | 第13页 |
| ·校本课程开发是教育制度内权利与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 | 第13页 |
| ·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 | 第13页 |
| ·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课程开发机制的重要补充 | 第13-14页 |
| ·校本课程开发原则 | 第14-15页 |
| ·科学决策原则 | 第14页 |
| ·地域性、地方特色性原则 | 第14-15页 |
| ·满足学生兴趣,体现学生个性的原则 | 第15页 |
| ·赋予教师参与制定和实施课程权利的原则 | 第15页 |
| ·以定向运动作为高校校本课程开发内容的意义及可行性 | 第15-19页 |
| ·高校开展定向运动的意义 | 第16-17页 |
| ·高校开展定向运动的必要性 | 第17页 |
| ·高校开展定向运动的可行性 | 第17-19页 |
| ·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 第17-18页 |
| ·优越的环境条件 | 第18页 |
| ·师资力量雄厚 | 第18-19页 |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9-27页 |
| ·研究对象 | 第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7页 |
| ·文献资料法 | 第19页 |
| ·问卷调查法 | 第19-20页 |
|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19-20页 |
|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20页 |
| ·数理统计法 | 第20页 |
| ·逻辑分析法 | 第20页 |
| ·教学实验法 | 第20-27页 |
| ·扬州大学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 第20-22页 |
| ·扬州大学体育教学现状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第22-23页 |
| ·实验对象 | 第23-24页 |
| ·实验研究目的 | 第24页 |
| ·实验设计步骤 | 第24页 |
| ·实验指标的选取 | 第24-25页 |
| ·实验设计方案 | 第25-27页 |
|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7-30页 |
| ·实验组对照组学习效果评价比较分析 | 第27-28页 |
| ·实验组对照组身体指标测试比较分析 | 第28-29页 |
| ·对照组实验前后比较分析 | 第29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29-30页 |
| ·实验前后学习效果评价的比较分析 | 第29-30页 |
| ·实验前后身体指标的比较分析 | 第30页 |
| 5. 讨论 | 第30-34页 |
| ·学习效果评价成绩提高的分析 | 第30-32页 |
| ·定向运动校本课程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 | 第30-31页 |
| ·定向运动校本课程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 第31页 |
| ·定向运动校本课程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影响 | 第31-32页 |
| ·定向运动校本课程对学生情意表现的影响 | 第32页 |
| ·身体指标成绩提高的分析 | 第32-33页 |
| ·定向运动校本课程对学生耐力素质(指标:肺活量、800M)的提高 | 第32-33页 |
| ·定向运动校本课程对学生速度素质(指标:立定跳远、60M)的提高 | 第33页 |
| ·定向运动校本课程对扬州大学体育教学场地分布不均的缓解作用 | 第33-34页 |
| ·定向运动校本课程开展对扬州大学体育教学内容单一的扩展作用 | 第34页 |
| 6. 结论与建议 | 第34-36页 |
| ·结论 | 第34页 |
| ·建议 | 第34-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 附件1 | 第39-41页 |
| 附件2 | 第41-43页 |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