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水体富营养化与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1 湖泊富营养化 | 第13-18页 |
·湖泊富营养化的概述 | 第13页 |
·湖泊富营养的危害 | 第13-14页 |
·湖泊富营养化评价 | 第14-18页 |
·水生生物评价 | 第15-16页 |
·营养状态指数法 | 第16-17页 |
·数学评价法 | 第17-18页 |
2 我国湖泊营养状况 | 第18-19页 |
3 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生态学相关研究 | 第19-22页 |
·浮游生物群落相关研究 | 第19-21页 |
·底栖生物群落相关研究 | 第21-22页 |
试验一 太湖水质调查与富营养状态评价 | 第22-3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2-25页 |
·采样点的分布 | 第22-23页 |
·水质监测项目及分析方法 | 第23页 |
·营养状态评价方法 | 第23-25页 |
·污染指数评价法 | 第23-24页 |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 | 第24-25页 |
2 结果 | 第25-31页 |
·各物理指标的变化 | 第25-27页 |
·水温 | 第25页 |
·水深 | 第25-26页 |
·透明度 | 第26-27页 |
·各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 | 第27页 |
·污染指数评价 | 第27-29页 |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 | 第29-31页 |
·综合评价太湖周年的营养水平 | 第29页 |
·太湖周年营养水平 | 第29-31页 |
3 讨论 | 第31-33页 |
·太湖主要污染因子 | 第31页 |
·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状态 | 第31-33页 |
试验二 太湖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 | 第33-4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3-35页 |
·采样方法 | 第33页 |
·定性样品的采集 | 第33页 |
·定量样品的采集 | 第33页 |
·计数方法 | 第33-35页 |
·细胞数计数方法 | 第33-34页 |
·生物量计数方法 | 第34-35页 |
·数据分析 | 第35页 |
2 结果 | 第35-42页 |
·浮游植物 | 第35-39页 |
·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 | 第35-39页 |
·浮游植物多样性和均匀度 | 第39页 |
·浮游动物 | 第39-42页 |
·浮游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 | 第39-40页 |
·原生动物 | 第40页 |
·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的组成及多样性 | 第40-42页 |
3 讨论 | 第42-45页 |
·太湖浮游植物密度、生物量及优势种 | 第42-43页 |
·太湖浮游植物的多样性 | 第43页 |
·太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 | 第43-44页 |
·太湖浮游生物与富营养化指数之间的关系 | 第44-45页 |
试验三 太湖底栖生物的群落结构 | 第45-52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5页 |
·采样点的设计 | 第45页 |
·采样方法 | 第45页 |
2 结果 | 第45-49页 |
·太湖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及优势种 | 第45-47页 |
·各采样点底栖生物的密度及生物量的变化 | 第47-49页 |
3 讨论 | 第49-52页 |
·底栖生物组成和优势种的变化 | 第49-50页 |
·富营养化与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的关系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5页 |
附录 太湖浮游生物组成 | 第65-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论著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