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引言 | 第11-18页 |
·乳腺癌治疗进展 | 第11页 |
·FGF-1 的结构与功能 | 第11-13页 |
·FGF-1 的分子结构 | 第11-12页 |
·FGF-1 的生物学功能 | 第12页 |
·FGF-1 的信号通路 | 第12-13页 |
·FGF-1 与乳腺癌的发生 | 第13-14页 |
·单链抗体介导的肿瘤治疗 | 第14-15页 |
·单链抗体的靶向治疗 | 第14-15页 |
·单链抗体的导向治疗 | 第15页 |
·单链抗体的基因治疗 | 第15页 |
·体内基因治疗的传递途径 | 第15-16页 |
·活体电穿孔 | 第15-16页 |
·病毒载体 | 第16页 |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6-18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8-34页 |
·细胞株和实验动物 | 第18页 |
·主要试剂 | 第18页 |
·主要仪器 | 第18-19页 |
·表达载体 | 第19页 |
·石蜡切片免疫组化 | 第19页 |
·无内毒素质粒DNA 的制备 | 第19-20页 |
·间接ELISA | 第20-21页 |
·慢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1-23页 |
·表达载体的线性化 | 第21页 |
·引物设计合成 | 第21-22页 |
·PCR 扩增目的基因 | 第22页 |
·目的基因插重组入表达载体 | 第22-23页 |
·转化 | 第23页 |
·阳性克隆鉴定 | 第23页 |
·慢病毒的包装、纯化与滴度测定 | 第23-26页 |
·慢病毒包装 | 第23-24页 |
·慢病毒的纯化 | 第24页 |
·病毒滴度的测定 | 第24-26页 |
·慢病毒侵染细胞 | 第26-27页 |
·MOI 的确定 | 第26页 |
·目的细胞感染预实验及实验体系放大 | 第26-27页 |
·肿瘤发生模型建立 | 第27页 |
·细胞免疫荧光染色 | 第27-28页 |
·定量夹心ELISA | 第28-29页 |
·免疫印迹 | 第29-30页 |
·RIPA 细胞裂解液配制 | 第29页 |
·细胞蛋白抽提 | 第29页 |
·电泳与杂交 | 第29-30页 |
·流式细胞术 | 第30页 |
·免疫沉淀实验(IP) | 第30-31页 |
·蛋白样品的准备: | 第30页 |
·去除非特异性结合 | 第30页 |
·免疫沉淀 | 第30-31页 |
·RT-PCR | 第31-32页 |
·细胞总RNA 的提取 | 第31页 |
·去除DNA 污染 | 第31-32页 |
·cDNA 合成 | 第32页 |
·PCR 反应 | 第32页 |
·人乳腺癌裸鼠模型的建立及治疗 | 第32-33页 |
·细胞传代培养 | 第32页 |
·接种 | 第32-33页 |
·实验分组 | 第33页 |
·电穿孔电压条件的摸索 | 第33页 |
·电穿孔介导的基因治疗 | 第33页 |
·Ki-67 指数以及微血管密度计算 | 第33-3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4-49页 |
·FGF-1 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 | 第34页 |
·抗FGF-1 单克隆抗体特性 | 第34-36页 |
·亚类鉴定 | 第34页 |
·抗原结合特异性 | 第34-36页 |
·重组的scFv1C9 有效结合抗原 | 第36-37页 |
·慢病毒表达载体构建 | 第37页 |
·慢病毒的包装、纯化与滴度测定 | 第37-38页 |
·慢病毒侵染MCF-7 细胞 | 第38-39页 |
·scFv1C9中和FGF-1降低乳腺癌的发生 | 第39-40页 |
·scFv1C9 阻止FGF-1 入核,不影响FGF-1 的胞外分泌 | 第40-42页 |
·scFv1C9 阻断FGF-1 胞内信号通路,导致p21 表达上调使细胞发生G0/G1 期阻滞 | 第42-44页 |
·方波电穿孔介导scFv1C9 基因在乳腺癌荷瘤的表达 | 第44-49页 |
·方波电穿孔条件的确定 | 第44-45页 |
·scFv1C9 抑制实体瘤生长 | 第45页 |
·肿瘤组织病理学染色 | 第45页 |
·scFv1C9 在肿瘤组织的表达导致Ki-67 指数下降 | 第45-47页 |
·scFv1C9 在肿瘤组织的表达导致微血管密度明显降低 | 第47-49页 |
4 讨论 | 第49-52页 |
5 结论与主要创新点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