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导论 | 第9-14页 |
一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三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2页 |
四 研究对象的选择与论述范围的界定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公司僵局的基本法律问题 | 第14-22页 |
第一节 公司僵局的概念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公司僵局的类型界分 | 第15-17页 |
一 公司决策或执行层面僵局 | 第15-16页 |
二 表决权僵局与否决权僵局 | 第16页 |
三 内因型僵局与外因型僵局 | 第16-17页 |
第三节 公司僵局的成因分析 | 第17-20页 |
一 客观性原因 | 第17-19页 |
二 主观性原因 | 第19-20页 |
第四节 公司僵局的法律本质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有限责任公司僵局救济的法理依据及国外立法评析 | 第22-40页 |
第一节 救济有限责任公司僵局的意义 | 第22-23页 |
一、救济公司僵局是打破公司停滞状态、恢复公司正常运营的需要 | 第22页 |
二、救济公司僵局是保护股东利益的需要 | 第22页 |
三、救济公司僵局是保护公司利益相关人、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 第22-23页 |
第二节 反对外力介入救济有限责任公司僵局的观点及评析 | 第23-25页 |
一、反对外力介入救济有限责任公司僵局的观点 | 第23-24页 |
二、反对外力介入救济有限责任公司僵局观点之评析 | 第24-25页 |
第三节 救济有限责任公司僵局的法理依据 | 第25-31页 |
一 公平正义的法律理念 | 第25-26页 |
二 公司契约及情事变更理论 | 第26-27页 |
三 期待利益落空理论 | 第27-28页 |
四 救济先于权利理论 | 第28-29页 |
五 公司社会责任理论 | 第29-30页 |
六 国家干预的正当性理论 | 第30-31页 |
第四节 救济有限责任公司僵局的比较法研究 | 第31-38页 |
一 英美法系典型国家的立法现状 | 第32-36页 |
二 大陆法系典型国家的立法现状 | 第36-38页 |
第五节 救济有限责任公司僵局的国外立法思考 | 第38-40页 |
第三章 有限责任公司僵局救济之事前预防机制构建 | 第40-46页 |
第一节 构建有限责任公司僵局事前预防机制的意义 | 第40-41页 |
第二节 有限责任公司僵局事前预防机制的构建 | 第41-46页 |
一 预防公司僵局的义务主体及其义务 | 第41-42页 |
二 有限责任公司僵局事前预防机制的内容 | 第42-46页 |
第四章 有限责任公司僵局救济之事后破解机制的构建 | 第46-53页 |
第一节 破解有限责任公司僵局的原则 | 第46-47页 |
一 内部救济优先原则 | 第46页 |
二 商主体维持原则 | 第46页 |
三 利益平衡原则 | 第46-47页 |
四 防止司法解散请求权滥用原则 | 第47页 |
第二节 非司法性公司僵局救济机制的构建 | 第47-49页 |
一 非司法性调解 | 第48页 |
二 仲裁 | 第48页 |
三 预设清购条款 | 第48-49页 |
四 协议或章程规定解散 | 第49页 |
第三节 司法性公司僵局救济机制的构建 | 第49-53页 |
一 法院任命破产管理人或监管人 | 第50页 |
二 法院任命临时董事 | 第50页 |
三 法院强制清购股份 | 第50-51页 |
四 法院强制分立公司 | 第51-52页 |
五 司法解散公司 | 第52-53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有限责任公司僵局救济机制的思考 | 第53-60页 |
第一节 我国有限责任公司僵局救济机制的立法检视 | 第53-55页 |
一 有关公司僵局预防机制的立法缺失 | 第53页 |
二 公司僵局的救济措施单一 | 第53-54页 |
三 现有立法规定过于原则不能适应司法现实的需要 | 第54-55页 |
第二节 完善我国有限责任公司僵局救济机制的思考 | 第55-60页 |
一 通过立法和司法解释增加对公司僵局预防措施的规定 | 第55-56页 |
二 增加非司法性公司僵局救济机制的立法规定 | 第56-57页 |
三 完善司法性救济措施的相关立法 | 第57-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