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珠江新城居住空间形态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6页 |
·CBD | 第13-15页 |
·空间形态 | 第15页 |
·CBD 的居住空间形态 | 第15-16页 |
·研究对象范围 | 第16-17页 |
·研究对象的确定 | 第16页 |
·研究范围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7-18页 |
·论文框架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基础研究 | 第20-29页 |
·近期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0-23页 |
·关于CBD 的研究 | 第20-21页 |
·关于城市空间形态研究 | 第21-22页 |
·关于居住空间形态研究 | 第22-23页 |
·关于CBD 居住空间研究 | 第23页 |
·研究综合评述 | 第23页 |
·理论研究 | 第23-28页 |
·关于CBD 的整体研究 | 第23-25页 |
·居住空间研究 | 第25-26页 |
·基于土地经济学派理论的研究 | 第26-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国内外CBD 居住空间形态实践案例 | 第29-66页 |
·国外CBD 居住空间形态实践 | 第29-37页 |
·巴黎·德方斯 | 第29-33页 |
·纽约·曼哈顿中心区(WFC) | 第33-35页 |
·国外CBD 居住空间形态特征总结 | 第35-37页 |
·国内CBD 居住空间形态建设实践 | 第37-64页 |
·深圳福田商务中心区 | 第37-46页 |
·上海陆家嘴 | 第46-52页 |
·北京商务中心 | 第52-59页 |
·香港中环CBD | 第59-61页 |
·我国CBD 居住形态的特征总结 | 第61-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四章 广州珠江新城居住空间建设分析 | 第66-133页 |
·珠江新城居住建设概况 | 第66-74页 |
·珠江新城居住建设背景 | 第66-67页 |
·珠江新城居住建设阶段 | 第67-68页 |
·珠江新城历次规划居住调整内容 | 第68-73页 |
·珠江新城各功能区居住建设情况 | 第73-74页 |
·珠江新城居住空间宏观层面调研分析 | 第74-87页 |
·用地构成 | 第74-77页 |
·路网分析 | 第77-81页 |
·居住建设规模 | 第81-83页 |
·居住布局 | 第83-85页 |
·居住类型 | 第85-87页 |
·珠江新城居住空间中观层面调研分析 | 第87-114页 |
·居住开发强度 | 第87-95页 |
·居住配套 | 第95-107页 |
·居住与周边空间关系 | 第107-111页 |
·居住街区环境 | 第111-112页 |
·居住街区步行系统 | 第112-114页 |
·珠江新城居住空间微观层面调研分析 | 第114-122页 |
·居住地块分析 | 第114-117页 |
·居住围合 | 第117-119页 |
·居住户型 | 第119-122页 |
·珠江新城与其他CBD 居住建设比较分析总结 | 第122-128页 |
·珠江新城居住空间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 第128-129页 |
·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129-132页 |
·公共政策层面 | 第129-130页 |
·规划编制层面 | 第130页 |
·规划实施层面 | 第130-132页 |
·管理运作机制层面 | 第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132-133页 |
第五章 基于珠江新城居住空间形态研究的启示及建议 | 第133-150页 |
·基于珠江新城居住空间形态研究的启示与建议 | 第133-139页 |
·对我国CBD 居住空间形态宏观层面的启示及建议 | 第133-134页 |
·对我国CBD 居住空间形态中观层面的启示及建议 | 第134-136页 |
·对我国CBD 居住空间形态微观层面的启示及建议 | 第136-138页 |
·对我国CBD 居住形态建设管理层面的启示及建议 | 第138-139页 |
·CBD 居住空间形态建设控制方法与内容 | 第139-148页 |
·CBD 居住空间形态建设控制基本原则 | 第139页 |
·CBD 居住空间形态建设控制方法 | 第139-146页 |
·CBD 居住用地空间形态建设控制体系 | 第146-148页 |
·本章小结 | 第148-15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50-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58-159页 |
致谢 | 第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