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仁本礼用”思想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荀子“仁”、“礼”思想的基础 | 第10-20页 |
第一节 荀子其人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社会背景 | 第11-13页 |
第三节 思想文化背景 | 第13-15页 |
第四节 荀子的人性论 | 第15-20页 |
一、“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 第15-18页 |
二、“化性起伪”论 | 第18-20页 |
第二章 荀子论“仁” | 第20-29页 |
第一节 先秦“仁”论的演变 | 第20-23页 |
一、“仁”概念的起源 | 第20-21页 |
二、先秦“仁”论的发展流变 | 第21-23页 |
第二节 荀子对“仁”的阐述 | 第23-29页 |
一、为“仁”的前提 | 第24页 |
二、“仁”的外延----义 | 第24-25页 |
三、身心修养之学 | 第25-26页 |
四、道德伦理准则 | 第26页 |
五、治国行政之道 | 第26-29页 |
第三章 荀子论“礼” | 第29-39页 |
第一节 先秦“礼”论的演变 | 第29-32页 |
一、“礼”的起源 | 第29-30页 |
二、先秦“礼”论的发展流变 | 第30-32页 |
第二节 荀子“礼”论的内容与性质 | 第32-36页 |
一、天人一体 | 第32-33页 |
二、道德准则 | 第33-34页 |
三、伦理规范 | 第34-35页 |
四、政治原则 | 第35-36页 |
第三节 “礼法”概念的提出——荀子“礼”论的扩充 | 第36-39页 |
一、以“法”释“礼” | 第36-37页 |
二、“礼”主“法”辅 | 第37页 |
三、“礼”、“法”为“仁” | 第37-39页 |
第四章 “仁本礼用”—荀子儒学的基本思维模式 | 第39-46页 |
第一节 先秦“仁”、“礼”关系的流变 | 第39-40页 |
第二节 以“仁”为本 | 第40-42页 |
一、“王者先仁而后礼” | 第41页 |
二、仁义礼法“仁”为本 | 第41-42页 |
第三节 以“礼”为用 | 第42-44页 |
一、个人道德修养 | 第42-43页 |
二、社会伦理准则 | 第43页 |
三、仁政王道追求 | 第43-44页 |
第四节 “仁”本“礼”用 | 第44-46页 |
第五章 荀子“仁本礼用”思想评析 | 第46-54页 |
第一节 对社会的影响 | 第46-48页 |
一、以“礼”为用建构社会观念 | 第46-47页 |
二、以“仁”为本实现社会理想 | 第47页 |
三、为“民本”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 | 第47-48页 |
第二节 儒家“仁”、“礼”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 第48-50页 |
第三节 荀子“仁本礼用”思想的现实意义 | 第50-54页 |
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 第50-52页 |
二、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