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灵乳康颗粒治疗乳腺增生病(肝郁肾虚、痰凝血瘀证)临床观察
| 缩略语表 | 第1-5页 |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 前言 | 第9-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32页 |
| 一、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 | 第11-13页 |
| (一) 病因认识 | 第11-12页 |
| (二) 病机认识 | 第12-13页 |
| 二、西医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 | 第13-15页 |
| (一) 流行病学研究 | 第13-14页 |
| (二) 发病机制 | 第14-15页 |
| 三、治疗 | 第15-32页 |
| (一) 内治法 | 第15-20页 |
| (二) 外治法 | 第20-27页 |
| (三) 内外合治 | 第27-28页 |
| (四) 西医治疗 | 第28-29页 |
| (五) 中西结合治疗 | 第29-30页 |
| (六) 心理干预 | 第30-32页 |
| 临床观察 | 第32-41页 |
| 一、病例选择标准 | 第32-36页 |
| (一) 诊断标准 | 第32-34页 |
| (二) 观察病例标准 | 第34-35页 |
| (三) 观察指标 | 第35-36页 |
| (四) 疗效评定标准 | 第36页 |
| 二、治疗方法 | 第36页 |
| 三、统计方法 | 第36-37页 |
| 四、临床资料 | 第37-39页 |
| (一) 一般资料 | 第37页 |
| (二) 疗效观察 | 第37-39页 |
| 五、观察结果 | 第39-40页 |
| (一) 疗效评价分析 | 第39-40页 |
| (二) 安全性观察 | 第40页 |
| 六、结论 | 第40-41页 |
| 讨论 | 第41-45页 |
| 一、香灵乳康颗粒的组方依据 | 第41页 |
| 二、香灵乳康颗粒组方意义 | 第41-42页 |
| 三、香灵乳康颗粒的药理作用 | 第42-45页 |
| (一) 调节内分泌 | 第42页 |
| (二)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作用 | 第42页 |
| (三) 抗炎镇痛作用 | 第42-43页 |
| (四) 调节机体免疫作用 | 第43页 |
| (五) 抗肿瘤作用 | 第43页 |
| (六) 保护肝脏 | 第43-44页 |
| (七) 镇静作用 | 第44-45页 |
| 结论 | 第45-46页 |
| 致谢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5页 |
| 个人简介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