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1 引言 | 第13-21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干旱的定义 | 第14-15页 |
·干旱指标研究 | 第15-17页 |
·干旱评价研究 | 第17-18页 |
·干旱预测研究 | 第18-19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2 三江平原粮食主产区干旱状况与成因分析 | 第21-39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1-23页 |
·地理位置 | 第21页 |
·地形地貌 | 第21页 |
·自然环境状况 | 第21-23页 |
·水文 | 第23页 |
·社会经济 | 第23页 |
·三江平原粮食主产区干旱状况 | 第23-24页 |
·三江平原粮食主产区降水序列多时间尺度分析 | 第24-36页 |
·小波分析基本原理 | 第24-25页 |
·三江平原降水序列多时间尺度分析 | 第25-36页 |
·三江平原干旱成因分析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3 基于单因素干旱指标的三江平原粮食主产区旱情评价研究 | 第39-53页 |
·干旱评价指标选择 | 第39-41页 |
·干旱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第39-40页 |
·干旱气候类型确定 | 第40页 |
·三江平原干旱指标选取 | 第40-41页 |
·干旱等级的划分 | 第41页 |
·三江平原干旱等级分析 | 第41-52页 |
·八五二农场干旱等级分析 | 第41-45页 |
·北兴农场干旱等级分析 | 第45-49页 |
·江川农场干旱等级分析 | 第49-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4 三江平原粮食主产区干旱综合评价研究 | 第53-75页 |
·模糊综合评价法在三江平原干旱诊断中的应用 | 第53-61页 |
·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基本原理及步骤 | 第53-55页 |
·三江平原干旱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55-61页 |
·基于改进人工鱼群的三江平原投影寻踪干旱评价模型 | 第61-73页 |
·人工鱼群算法 | 第61-63页 |
·投影寻踪等级评价模型 | 第63-65页 |
·基于改进人工鱼群的投影寻踪旱情等级评价模型 | 第65-66页 |
·AAF-PPE 模型在三江平原旱情评价中的应用 | 第66-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5 三江平原粮食主产区干旱预测研究 | 第75-89页 |
·基于加权马尔可夫链的三江平原干旱预测模型 | 第75-81页 |
·加权马尔可夫链方法步骤 | 第75-76页 |
·加权马尔可夫链在三江平原干旱预测中的应用 | 第76-81页 |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三江平原干旱预测模型 | 第81-87页 |
·GM(1,1)模型的建模步骤 | 第81-83页 |
·GM(1,1)在三江平原干旱预测中的应用 | 第83-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6 三江平原粮食主产区抗旱减灾对策研究 | 第89-95页 |
·加强抗旱减灾的科学研究,提高抗旱管理水平 | 第89-90页 |
·加快建立和完善旱情信息 | 第89页 |
·建立旱情预测系统 | 第89-90页 |
·建立实时科学的旱情评价体系 | 第90页 |
·三江平原抗旱工程措施 | 第90-92页 |
·水资源工程措施 | 第90页 |
·发展节水农业与推广先进的灌溉技术 | 第90-91页 |
·发展旱作农业,旱地节水措施,降低旱灾损失 | 第91页 |
·积极开辟新水源 | 第91-92页 |
·抗旱减灾的非工程措施 | 第92-93页 |
·健全完善的抗旱服务体系 | 第92-93页 |
·努力提高防旱抗旱工作水平 | 第93页 |
·依靠群众,建立群防群治的抗旱机制 | 第93页 |
·推行旱灾保险制度,及时救助受灾群众 | 第93页 |
·抗旱减灾的其他策略 | 第93-95页 |
·提高抗旱减灾科技含量 | 第93-94页 |
·抓好抗旱宣传教育,强化抗旱责任制 | 第94页 |
·进一步做好防旱抗旱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 第94页 |
·开展人工增雨工作 | 第94页 |
·加强宏观调控,限制地方保护,促进农产品商品化发展 | 第94-95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95-97页 |
·主要结论 | 第95-96页 |
·展望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7页 |
附录A:八五二农场干旱指标隶属度及结果向量表 | 第107-113页 |
附录B:北兴农场干旱指标隶属度及结果向量表 | 第113-119页 |
附录C:江川农场干旱指标隶属度及结果向量表 | 第119-12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