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前言 | 第9-13页 |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11页 |
四、主要研究工作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3-18页 |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的大地构造背景 | 第13-15页 |
·区域构造位置 | 第13页 |
·盆地构造演化过程 | 第13-15页 |
·贝尔凹陷在盆地中位置及隶属关系 | 第15-16页 |
·生储盖组合特征 | 第16-18页 |
·烃原岩特征 | 第16页 |
·储集层特征 | 第16页 |
·盖层特征 | 第16页 |
·生储盖组合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贝尔凹陷断裂系统 | 第18-38页 |
·断裂系统划分 | 第18-23页 |
·断裂与构造层关系 | 第18-19页 |
·断裂类型识别 | 第19-21页 |
·典型控陷断层变形期次及特征 | 第21-23页 |
·断裂系统特征 | 第23-38页 |
·早期伸展断裂系统 | 第23-33页 |
·中期走滑断裂系统 | 第33-37页 |
·晚期反转断裂系统 | 第37-38页 |
第三章 贝尔凹陷断裂形成演化过程 | 第38-66页 |
·断裂活动时期的厘定 | 第38-42页 |
·构造变形期次 | 第38-39页 |
·断裂生长指数及活动速率 | 第39-40页 |
·典型剖面伸展变形强度 | 第40-42页 |
·断裂不同演化阶段的基本特征 | 第42-66页 |
·裂陷阶段 | 第52-60页 |
·后裂陷阶段 | 第60-66页 |
第四章 断裂控藏机理及控藏模式 | 第66-83页 |
·断裂控藏机理 | 第66-67页 |
·断裂是控制复杂断块区油气聚散的主导因素 | 第66页 |
·断层封闭程度和断块完整性不同导致油气富集程度悬殊 | 第66-67页 |
·稳定的厚层泥岩对油气纵向富集层位有重要影响 | 第67页 |
·断裂形成演化规律与圈闭的形成 | 第67-72页 |
·布达特群基岩潜山形成及圈闭类型 | 第67-70页 |
·断陷构造层圈闭形成及特征 | 第70-71页 |
·断-坳构造层圈闭形成及特征 | 第71-72页 |
·断裂油源断层控制油气的分布 | 第72-75页 |
·烃源岩演化特征 | 第73-74页 |
·断裂活动时期 | 第74页 |
·油源断层分布规律 | 第74-75页 |
·断裂控藏模式及分布规律 | 第75-83页 |
·源储对接油沿油源断层走向运移后再侧向运移进入潜山成藏模式—苏德尔特 | 第75-77页 |
·灶外油气侧向长距离运移受反向断层遮挡聚集成藏模式——贝西斜坡 | 第77-79页 |
·灶缘油气沿砂体侧向短距离运移受主干边界断层遮挡聚集成藏模式——霍多莫尔构造南屯组 | 第79-80页 |
·灶内短距离侧向运移凹中隆油气成藏模式——贝中南屯组油藏 | 第80-81页 |
·反转期断裂调整南屯组的油垂向运移进入大磨拐河组形成次生油藏模式 | 第81-83页 |
结论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详细摘要 | 第89-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