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高等教育理论论文

高等教育分流对社会分层流动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6页
第一章 导论第16-47页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第16-23页
  (一) 研究缘起第16-21页
  (二) 研究意义第21-23页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问题第23-40页
  (一) 文献综述第24-39页
  (二) 研究问题第39-40页
 三、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第40-43页
  (一) 研究视角第40-42页
  (二) 研究方法第42-43页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第43-47页
  (一) 研究思路第43-45页
  (二) 研究框架第45-47页
第二章 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研究的理论基础第47-81页
 一、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研究的概念界定第47-54页
  (一) 高等教育分流第47-50页
  (二) 高等教育合理分流第50-51页
  (三) 社会分层流动第51-54页
  (四) 社会合理分层流动第54页
 二、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研究的理论依据第54-67页
  (一) 高等教育分流理论第55-58页
  (二) 社会分层流动理论第58-63页
  (三) 高等教育规律理论第63-67页
 三、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研究的理论探讨第67-74页
  (一) 高等教育分流与社会分层流动的关系及特征第67-70页
  (二) 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内涵解读第70-72页
  (三) 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基本规律第72-74页
 四、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研究的分析取向第74-81页
  (一) 以高教、社会与人三重主体为逻辑起点第74-76页
  (二) 以高等教育分流的八种形式为分析维度第76-79页
  (三) 以高等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为价值目标第79-81页
第三章 我国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现状分析第81-131页
 一、我国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调查方法第81-85页
  (一) 研究假设与目的第81-82页
  (二) 调查对象与方法第82-83页
  (三) 调查组织与实施第83-84页
  (四) 调查统计与分析第84-85页
 二、我国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主要成效第85-116页
  (一) 高等教育流源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成效第85-98页
  (二) 高等教育流量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成效第98-103页
  (三) 高等教育流层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成效第103-107页
  (四) 高等教育流型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成效第107-109页
  (五) 高等教育流域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成效第109-111页
  (六) 高等教育流向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成效第111-113页
  (七) 高等教育流质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成效第113-115页
  (八) 高等教育流速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成效第115-116页
 三、我国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存在问题第116-124页
  (一) 高等教育流源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问题第116-117页
  (二) 高等教育流量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问题第117-118页
  (三) 高等教育流层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问题第118-119页
  (四) 高等教育流型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问题第119-120页
  (五) 高等教育流域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问题第120-122页
  (六) 高等教育流向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问题第122页
  (七) 高等教育流质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问题第122-123页
  (八) 高等教育流速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问题第123-124页
 四、我国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症因探析第124-131页
  (一) 政府体制政策的影响第124-126页
  (二) 社会文化氛围的影响第126-127页
  (三) 高教分流行为的影响第127-129页
  (四) 学生职业追求的影响第129-131页
第四章 国外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经验借鉴第131-158页
 一、美国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经验第131-140页
  (一) 联邦政府法律政策推动第131-134页
  (二) 高等教育质量兼顾分流第134-136页
  (三) 社会成员自觉协同推进第136-139页
  (四) 高校学生积极主动就业第139-140页
 二、英国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经验第140-148页
  (一) 联邦政府法律政策调节第140-143页
  (二) 高等教育内外并重分流第143-146页
  (三) 社会组织适时渐次参与第146-147页
  (四) 高校学生借助外力择业第147-148页
 三、德国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经验第148-155页
  (一) 联邦政府法律政策引导第148-151页
  (二) 高等教育两段相承分流第151-153页
  (三) 社会各界密切合作促进第153-154页
  (四) 高校学生自我负责竞争第154-155页
 四、国外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启示第155-158页
  (一) 国家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第155-156页
  (二) 高等教育实施合理分流第156页
  (三) 社会各界助推良性流动第156-157页
  (四) 高校学生提高流升意识第157-158页
第五章 我国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路径选择第158-175页
 一、政府改革高等教育制度第158-164页
  (一) 改革高等教育投资制度第158-160页
  (二) 改革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第160-162页
  (三) 改革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第162-163页
  (四) 改革高等教育就业制度第163-164页
 二、高等教育优化分流行为第164-168页
  (一) 优化高等教育流源与流量第165-166页
  (二) 优化高等教育流层与流型第166-167页
  (三) 优化高等教育流域与流向第167-168页
  (四) 优化高等教育流质与流速第168页
 三、社会各界营造良好风尚第168-172页
  (一) 支持和参与高等教育建设第169-170页
  (二) 建立和维护优良用人机制第170页
  (三) 吸纳和帮助高校学生就业第170-171页
  (四) 鼓励和奖掖高校学生创新第171-172页
 四、高校学生积极建业创业第172-175页
  (一) 树立建业创业的科学理念第172-173页
  (二) 增强建业创业的竞争能力第173页
  (三) 坚持建业创业的实践行动第173-174页
  (四) 形成建业创业的社会群体第174-175页
结语 我国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的研究展望第175-179页
 一、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第175-176页
 二、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创新第176-177页
 三、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177-179页
参考文献第179-188页
附录一: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状况调查问卷第188-191页
附录二: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状况访谈问卷第191-192页
附录三:读博期间论文发表与课题研究情况第192-194页
后记第194-196页

论文共1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宜居性研究
下一篇:CF-FM蝙蝠下丘神经元的恢复周期及频率调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