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11-19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14-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4-17页 |
1.4 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 第17-19页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1.4.2 研究的难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大数据技术的兴起 | 第19-29页 |
2.1 大数据的相关概念 | 第19-23页 |
2.1.1 大数据的内涵 | 第19页 |
2.1.2 大数据的特征 | 第19-22页 |
2.1.3 大数据的本质及基本属性 | 第22-23页 |
2.2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历程 | 第23-24页 |
2.3 大数据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 第24-25页 |
2.4 大数据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及价值 | 第25-29页 |
2.4.1 政府领域 | 第25-26页 |
2.4.2 科学领域 | 第26页 |
2.4.3 商业领域 | 第26-27页 |
2.4.4 社会服务领域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大数据技术带来的主要伦理问题 | 第29-38页 |
3.1 数据异化问题 | 第29-31页 |
3.1.1 数据异化的含义 | 第29-30页 |
3.1.2 数据异化的表现 | 第30-31页 |
3.2 数据权利问题 | 第31-33页 |
3.2.1 数据拥有权与使用权的缺失 | 第31-32页 |
3.2.2 违背自由意志的数据选择 | 第32-33页 |
3.3 隐私安全受侵犯 | 第33-35页 |
3.3.1 数据挖掘导致隐私泄漏 | 第33-34页 |
3.3.2 数据预测对个人隐私的侵犯 | 第34-35页 |
3.4 网络技术对数据的滥用 | 第35-36页 |
3.5 数字鸿沟的负面影响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大数据技术伦理问题成因分析 | 第38-43页 |
4.1 主体根源 | 第38-39页 |
4.1.1 利益驱动数据使用者侵犯他人数据权利 | 第38-39页 |
4.1.2 数据主体隐私保护意识薄弱 | 第39页 |
4.2 技术根源 | 第39-41页 |
4.2.1 数据基数大,管理难 | 第39-40页 |
4.2.2 数据永久存储,不易消除 | 第40页 |
4.2.3 数据传播过程中各环节主体不同,主体保护意识下降 | 第40-41页 |
4.2.4 数据的匿名性和隐藏性助长伦理问题的产生 | 第41页 |
4.3 社会规约 | 第41-43页 |
4.3.1 道德原则与立法滞后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 | 第41-42页 |
4.3.2 针对大数据技术的监督机制缺失 | 第42-43页 |
第五章 以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思想为指导构建大数据时代伦理原则 | 第43-50页 |
5.1 伦理与科技伦理思想内涵 | 第43-44页 |
5.2 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思想对大数据技术应用的理论指导 | 第44-47页 |
5.2.1 道德是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 | 第44-45页 |
5.2.2 科技与道德相互作用 | 第45-46页 |
5.2.3 科技的最终归宿应是为人类服务 | 第46-47页 |
5.3 构建大数据时代伦理原则 | 第47-50页 |
5.3.1 以人为本原则 | 第47-48页 |
5.3.2 无害共济原则 | 第48-49页 |
5.3.3 公正公开原则 | 第49-50页 |
第六章 大数据时代伦理问题治理对策思考 | 第50-57页 |
6.1 提高大数据技术应用相关者的数据素养 | 第50-51页 |
6.1.1 重构大数据伦理观 | 第50-51页 |
6.1.2 开展大数据伦理道德教育 | 第51页 |
6.2 完善计算机安全技术 | 第51-52页 |
6.3 加强大数据行业自律建设,接受社会监督 | 第52-53页 |
6.3.1 加强大数据行业自律机制建设,提高数据使用透明度 | 第52-53页 |
6.3.2 成立对大数据应用的第三方监管机构 | 第53页 |
6.4 健全大数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 第53-55页 |
6.4.1 有法可依,明确个人信息归属 | 第53-54页 |
6.4.2 明确责任,严格执法 | 第54-55页 |
6.5 政府明确落实大数据相关责任 | 第55页 |
6.6 加强国际数据交流与合作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