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邻近视角的产学协同创新研究
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2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8-2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8-2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1.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2.2 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27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29-51页 |
2.1 邻近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29-43页 |
2.1.1 邻近相关研究脉络梳理及其维度拓展 | 第30-32页 |
2.1.2 邻近与合作创新研究 | 第32-42页 |
2.1.3 研究评述 | 第42-43页 |
2.2 产学协同创新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43-49页 |
2.2.1 概念内涵 | 第43-44页 |
2.2.2 产学协同创新的理论支撑 | 第44-46页 |
2.2.3 产学协同创新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 第46-49页 |
2.2.4 研究评述 | 第4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三章 多维邻近性对产学协同创新关系形成的影响 | 第51-74页 |
3.1 导言 | 第51-52页 |
3.2 理论分析及假设的提出 | 第52-56页 |
3.2.1 地理邻近对产学协同创新关系形成的影响 | 第52-53页 |
3.2.2 社会邻近对产学协同创新关系形成的影响 | 第53-54页 |
3.2.3 技术邻近对产学协同创新关系形成的影响 | 第54-56页 |
3.3 数据与方法 | 第56-59页 |
3.3.1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 第56页 |
3.3.2 匹配样本设计 | 第56-57页 |
3.3.3 变量测量 | 第57-59页 |
3.4 实证分析 | 第59-71页 |
3.4.1 模型 | 第59页 |
3.4.2 描述性统计 | 第59-61页 |
3.4.3 Relogit回归分析结果 | 第61-66页 |
3.4.4 邻近效应动态变化趋势 | 第66-67页 |
3.4.5 邻近效应细分技术领域研究 | 第67-71页 |
3.5 结论与讨论 | 第71-7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四章 多维邻近性对产学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 | 第74-94页 |
4.1 导言 | 第74-75页 |
4.2 理论分析及假设的提出 | 第75-80页 |
4.2.1 地理邻近对产学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 | 第75-77页 |
4.2.2 社会邻近对产学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 | 第77-78页 |
4.2.3 技术邻近对产学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 | 第78-80页 |
4.3 数据与方法 | 第80-82页 |
4.3.1 数据来源 | 第80页 |
4.3.2 变量测量 | 第80-82页 |
4.4 实证分析 | 第82-91页 |
4.4.1 负二项回归分析模型 | 第82页 |
4.4.2 负二项回归分析结果 | 第82-91页 |
4.5 结论与讨论 | 第91-9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五章 多维邻近性对跨区域产学协同创新的影响 | 第94-113页 |
5.1 导言 | 第94-95页 |
5.2 理论分析及假设的提出 | 第95-97页 |
5.2.1 地理邻近与跨区域产学协同创新 | 第95-96页 |
5.2.2 社会网络邻近与跨区域产学协同创新 | 第96-97页 |
5.2.3 技术邻近与跨区域产学协同创新 | 第97页 |
5.3 数据与方法 | 第97-99页 |
5.3.1 数据来源 | 第97-98页 |
5.3.2 变量测量 | 第98-99页 |
5.4 实证分析 | 第99-110页 |
5.4.1 模型 | 第99-100页 |
5.4.2 跨区域产学协同创新描述性分析 | 第100-106页 |
5.4.3 实证分析结果 | 第106-110页 |
5.5 结论与讨论 | 第110-11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第六章 促进我国产学协同创新的政策建议 | 第113-119页 |
6.1 高校与高新区密切结合发挥地理邻近优势 | 第113-115页 |
6.2 促进协同创新文化建设激发社会邻近作用 | 第115-116页 |
6.3 搭建技术信息公共平台注意技术邻近拐点 | 第116-117页 |
6.4 确立区域核心科技优势构建跨区合作网络 | 第117-118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9-124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19-121页 |
7.2 主要创新之处 | 第121-122页 |
7.3 研究的局限性 | 第122-123页 |
7.4 研究展望 | 第123-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7页 |
附录 | 第137-145页 |
附录一 | 第137-139页 |
附录二 | 第139-142页 |
附录三 | 第142-14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研究成果 | 第145-14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工作 | 第146-147页 |
致谢 | 第147-150页 |